二时空与三时转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二时空与三时转

开悟

♦ 开悟是什么境界?

  • 开悟就是见道而登初地的境界。
  • “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別”——这十二个字是见道之后境界的一个标准描述。

描述大乘佛法的修行,就是两个字:第一是“空”,第二就是这个“转”。

♦ 空什么?空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才能空?

空的第一种表述

♦ 对于空什么的第一种表述,就是空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这是空的对象。

  • 佛教说的空,空的是原本不存在,只是凡夫无明所障,他误以为的存在。
  • 如果原本就存在,那这个存在就没必要空了,而且也空不掉了。
  • 空不是把原先的存在给空掉了,不是把原先的存在变为了不存在,而是空原本就不存在,只是凡夫糊涂,误以为的存在。

空的第二种表述

♦ 对空什么的第二种表述,就是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

什么才能空?

因此在佛陀的二时教法里边,它不仅要空六尘的外境,同时也要空六识的心识,这在佛陀二时教法里边叫做“心境俱空”,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

圣者认为的存在就不在空的范畴,圣者以为的存在不是空的对象,这一点在后边的《楞伽经》经文当中有明确的阐述。

♦ 为什么要强调佛陀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为什么要反反复复强调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

  • 阿赖耶识既然是圣者能见,那么阿赖耶识就是圣者以为的存在,因此阿赖耶识不是空的对象。说的再直白一点,阿赖耶识不能空。
  • 在佛陀的三时教法里边,如果说空只能空外境,就是空那个毛,就是这个“空境不空心”。

对唯识的误解

千百年来,中观学者死死地抓住唯识的“空境不空心”这一点,认为中观是“心境俱空”,而唯识“境空心不空”,所以唯识水平太低了。

要害就在于这样的评价与理解,就是没有搞懂佛陀的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

  • 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立足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圣者以为的存在,不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的存在。
  • 阿赖耶识不能空,这是唯识的特点,是唯识的殊胜。

描述大乘佛法的修行,就是两个字:第一是“空”,第二就是这个“转”。

♦ “转”——转染成净

安立阿赖耶识的目的

♦ 三时教法里佛陀以圣者能见安立阿赖耶识:

  • 目的第一,什么不存在?外境根本不存在,那个毛根本不存在。对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外境,在三时教法里,空它都是多余的。
  • 目的第二,什么存在?外境不存在,而凡夫非误以为外境存在的这个错觉,这个虚妄分别存在。
  • 在三时教法里要做的就是把错觉转为正觉,把分别转为无分别,这就是转染成净,这就是转识成智。
  • 注意是“转”不是“空”。阿赖耶识只能转,不能空。

二时教法的六识与三时教法的六识

  • 二时教法里的六识,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的心,是属于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因此要空。
  • 在三时教法里边,六识是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在三时教法里边,六识就是阿赖耶识。所以在三时教法里六识不能空,要转。

佛陀的二时教法的修行,核心是“空”;佛陀三时教法的修行的核心是“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