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偈颂-4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māyopamāḥ sarvadharmāḥ cittavijñānavarjitāḥ |
sadasan nopalabdhās te prajñayā kṛpayā ca te || 2 ||
【求译】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菩译】佛慧大悲观,一切法如幻;远离心意识,有无不可得。
【实译】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
“一切法如幻”,这里的一切法依然指的是凡夫境界。大慧菩萨把世间凡夫境界比喻成幻术师幻化表演出的幻象,看着有实际根本不存在。后半句“远离于心识”,这里的心与识连用。因此这里的心识指的就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就是阿赖耶识。凡夫境界的一切法,是远离了阿赖耶识的。为什么?因为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并未真的生出凡夫境界的这一切法,而只是现行出了没有凡夫境界的这一切法,可非误以为有心外的这一切法的错觉,这一切法压根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切法是远离了阿赖耶识的。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首先讲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是“有无”?简单地说,“有”就是存在,“无”就是不存在。其实这里的“有与无”对应的梵文是“有与非有”。通常我们把“非有”就翻译成“无”,但是把“非有”翻译成“无”是有流弊的。因为在我们的汉语里“有”和“无”这两个字,在字形和读音上都有很大不同,看不出这两个字的关联性。在梵文里没有“有与无”的“无”字,什么叫没有“有与无”的“无”字呢?
前面讲过,梵文文法中有一个规则就是“名出于动”,就是所有的名词都来源于动词。表示存在的“有”这个名词有它的来源的动词词根,而在梵文中没有“有与无”的这个“无”字的动词词根,这就叫没有“有与无”的“无”字。那表示在“有与非有”的相互转化中,“有与非有”才有意义,这就是说“有与非有”是相依、相待的,也就是说“有与无”是相依、相待的。注意,更重要的是“有”转化为“无”就是“灭”,“无”转化为“有”就是“生”,“有无”的转化就是“生灭”。因此,凡夫境界的“有无”与“生灭”又是相伴而存的。
既然偈颂的前一句说,世间没有“生和灭”,那么怎么会在世间还能够见到“有与无”呢?因此“不得有无”。这里的“得”梵文是upalabdha,就是认知、执取的意思。“不得有无”就是不可认同凡夫境界、世间具有“有无”,而执取世间“有无”。表达的更通俗一点,就是凡夫世间根本没有“有”与“无”,有“有无”就是有“生灭”,没有“生灭”就是没有“有无”。
“智不得有无”的“智”是指佛的智慧。大家不要忘了,大慧菩萨现在的唱颂是在赞佛,大慧菩萨是在说,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没有生和灭;佛陀以智慧观到世界如同虚空花;佛陀以智慧观到世间有无不可得。
“而兴大悲心”,就是同时佛陀还兴起了大悲心,就是佛陀以他的悲悯而度众生,要把“离生灭,虚空花,不可得”,这些极其重要的法义讲授给我们这些凡夫,就是佛陀以悲心而向众生说法,这也是大慧菩萨在向佛陀提问题之前,在祈请佛陀讲法。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佛陀的悲心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度众生。什么是度众生?
说众生没饭吃,就给饭吃;众生没衣穿,就给衣穿;众生没钱上学,没钱看病就给钱让他能上学、能看病。这些不能说不是悲心的体现,不能说不是度众生。但是佛教不是低下的、滥情的信仰,佛教的悲心并不只体现在看见乞丐就掉眼泪的同情心上。大乘佛法的大悲心,最应该体现在令众生彻底解脱生死这个根本问题上,这才是度众生。
怎么才能让众生得到彻底的生死解脱呢?首先就是向众生讲说佛法。我总结了度众生的4+1布施法,一共做五件事。
第一件事,努力告诉众生,佛说轮回如梦。
第二件事,告诉众生佛陀找到的从人生大梦中醒来的方法。
第三件事,如果一时半会儿醒不了,告诉众生,佛陀教诲我们怎么做就能做美梦而不做恶梦。
第四件事,对那些正在做恶梦的众生,告诉他为什么别人在做美梦,而你却在做恶梦。
在做好前四件事的同时做第五件事,就是尽我们所能,努力帮助正在做恶梦的众生。
注意,不做前四件事,只做第五件事,与佛法无关。
前四件事是法布施,法布施为最。正如《金刚经》里讲的,为他人讲说《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大于把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全都捐献的功德。也就是法布施与财布施、无畏布施、身命布施相比,是质上的区别,不是量上的差别。
再讲一个问题,表示凡夫境界的“有”与“非有”,也就是“有”与“无”,是相依相待的。表示不存在的“非有”也就是“无”,是从存在变为不存在的,而这个不存在——“非有”、“无”也可以变为存在。那如果想表达不是从存在变为不存在,想表达压根就不存在,而且这个不存在也不可能变为存在,就是不与凡夫境界的存在相待的彻底不存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这个不存在,在佛法里用哪个词表达?用śūnya,翻译成汉语就是“空”。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表示凡夫境界的“有无”的“无”与“空”区分开来。凡夫认为凡夫境界是“有”、“无”生灭的,而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间根本无生、无灭,根本没有“有”与“无”,也就是说佛陀认为凡夫心外世界是“空”。
可是千百年来,汉传佛教总是喜欢做玄学式的解读,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听众也习惯了故弄玄虚的解读,越玄越受欢迎。有人解释这句,“不得有无”是这样说的,“倏有还无”,这个“倏”字就是“忽然”的意思,就是忽然有了,马上又没了。因此继续解释说“不得有无”就是既不执着一切世间的决定的有,也不执着于绝对的无。这种解释就是一会有一会无,既是有又是无,既不止于有又不著于无,听似高深玄妙,实则误解误导。
更有甚者,目前对于这个偈颂中的“不得有无”最普遍的解读是遍计所执自性非有,故不得有;圆成实自性不空,故不得无。这种解读首先就混淆了有无的“无”与“空”。佛教最基本的范畴,“无”和“空”是不一样的,上一讲讲过了,后面的课程中还会更进一步的阐述。这种解读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个偈颂是佛陀以智慧观世间凡夫境界不得有无,这里与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圆成实性一点关系都没有。把“不得无”理解为圆成实自性的不空,这是完全的错解,错的离谱。
总结
总结一下,这一颂的意思就是佛陀以智慧观到凡夫境界一切法如同幻术的幻象;佛陀以智慧观到凡夫境界一切法原本就是远离了藏识的;佛陀以智慧观到凡夫境界一切法根本没有“有”与“无”;同时佛陀还兴起了大悲心,要把一切法如幻,一切法远离心识,这些殊胜的法义讲授给我们这些如幻的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