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29/课后自测B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29B

1-03-16坦特罗、婆罗门、沙门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汝不应乐戏论谈笑”作何理解?

A、作为一位修行者,不应该喜欢那些毫无意义的议论和谈笑,那是浪费时光。
B、仅指我们不应该笑话其他修行人,人家修成啥样不要谈笑。
C、学佛修行者应该不乐著戏论。
D、只要专心学修佛法,其他时间闲聊,娱乐也是没关系的。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汝不应起围陀诸见”,梵文veda音译为“围陀”,在历史上也音译为“吠陀”,意译是“明”或者“明论”,那么veda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A、veda是印度婆罗门宗教信仰的古老经典。
B、据学者考证,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从印度西北方来的雅利安人,统治印度后带来的文化就是这部veda。
C、最古老的veda叫做ṛgveda,后来从ṛgveda当中又衍生出了sāmaveda和yajurveda。这三部经典被称作“三吠陀”,也被汉译为“三明”。
D、以“三吠陀”为理论基础,形成了过去三千年来印度的主流宗教信仰——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后来也被称为印度教。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婆罗门教是有神论宗教,而且是多神论宗教,其基本纲领有哪三条?

A、吠陀天启,就是认为veda这部经典是神的启示。
B、祭祀万能,就是通过对神的祭祀,可以达成人间的所有愿望。
C、婆罗门至上,建立了种姓制度,自称婆罗门并把自己放在了其他种姓之上。
D、婆罗门种姓只从事宗教祭祀活动,只听命于国王,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种族。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雅利安人统治印度之后,将印度人按等级不同分为四个种姓,而且还有进不了这四个种姓、地位更低的贱民。这四种姓都包括哪些呢?

A、第一阶层,婆罗门种姓,只从事宗教祭祀活动。
B、第二阶层,刹帝利种姓,这个种姓就是军政阶层,释迦牟尼的家族属于刹帝利。
C、第三阶层,吠舍种姓,就是工商阶层。
D、第四阶层,首陀罗种姓,就是底层民众。

5 现在全世界的大学里通行的印度宗教史教科书,都把三千年来印度宗教归为两大系统,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把印度宗教传统分为三个系统不是两个,那么是哪三个系统呢?

A、印度教
B、婆罗门
C、沙门
D、坦特罗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沙门信仰与婆罗门信仰主要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A、沙门坚决地否定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
B、沙门公开地、共同地反对婆罗门信仰。
C、沙门坚决地否定婆罗门教的吠陀天启。
D、沙门大多数是支持婆罗门的,只有少数沙门是隐蔽反对婆罗门信仰。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教是在哪个信仰系统里的?

A、佛教属于婆罗门信仰系统。
B、佛教属于沙门的信仰系统,释迦牟尼就自称自己是一个大沙门。
C、佛教属于沙门,但是并不反对罗婆门信仰。
D、佛教属于沙门,在印度是婆罗门教的反对派,是veda思想的批判者。

8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汝不应起围陀诸见”就是说罗婆那王,不应该持有婆罗门的吠陀的见解,不能够信受婆罗门的三大纲领,这是佛陀对后世学佛修行者的教诲。后来的佛教传承中有哪些现象,让我们感觉佛陀有“先见之明”?

A、有些佛教教派大量吸收了婆罗门教的祭祀仪轨,把佛教搞得越来越神秘化,严重地淡化、模糊以至于消融了佛教的核心法义。
B、佛教表面兴盛,而实际佛法衰微,信众不学正见,只追求通过类似祭祀的方法获得种种世间的利益。
C、只搞祭祀仪轨,不学佛法正见,这是有悖于佛陀教诲的。
D、大量佛教徒拒绝听经闻法,还把超度、持咒、磕大头等各种仪式活动当作佛法的修行。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何正确解读经文“亦不应著王位自在”?

A、提醒罗婆那王不应该沉湎于自己的王位。
B、不应贪著政治上的权威,其他的种种名闻利养也都不应该迷恋。
C、不应贪著王位,应该努力扩大疆土范围,功成名就,流芳万世。
D、不应贪著王位,应该努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流芳千古。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亦不应住六定等中”,定对应的梵文是dhyāna,六定就是六种禅定,如何正确理解“定”与“六定”?

A、dhyāna古音译“禅那”简称“禅”,音译加意译译作“禅定”或“定”;古代也有译作“静虑”,就是安静地思虑;也译作“一心”,就是把念头系于一处,现在英语把它翻译为meditation。
B、六定就是六种禅定,泛指一切非佛教的外道禅定。
C、在佛陀时代,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势力最大的外道有六家,被称为六师外道,他们修习的禅定叫六定。
D、佛教修行者不应该修习像六师外道那样的禅定。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法和外道都修习禅定,大乘佛法修习的六度之一就是禅定,和外道的禅定相比,以下哪些是佛法的禅定的特征?

A、只有以佛法正见、般若为眼目,在般若统摄下修习禅定才是佛法的禅定。
B、经历过佛陀正法的闻思,在佛陀正见指引下修行。
C、不经过佛陀正法的熏习,不领受佛陀的正见,基本上修习的禅定都是外道禅定,与佛法无关。
D、不用听经闻法,盘上腿、闭上眼,什么都不想,或者观想一件事,或者口中念咒等等才是佛法的实修。

1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后面的经文把佛法的禅法分为了四种: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相禅,攀缘真如禅和如来清净禅。佛陀在经中说的法才是修习佛法禅定的指南,那么以佛经为指导,该如何正确修习佛法禅定?

A、愚夫所行禅是声闻缘觉的禅法,大乘修行者必须要先修小乘禅法,修成就阿罗汉果了,再修大乘,这是捷径。
B、观察义相禅和攀缘真如禅,就是基于佛陀三时教法的教理而建立的菩萨修行的禅法。
C、对于佛法的修行者来说,不必听经闻法就可以修习禅定。
D、对于资粮位的修行者来说,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就是修行,而且是最重要的修行。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二时教法龙树在《中论》中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与三时教法《楞伽经》中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凸显出了判教的重要性,这也是二时法与三时教法不能混讲的原因。

正确
错误

2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通过经文“汝不应起围陀诸见”,我们可以得出:佛陀教诲我们不应该用婆罗门教的祭祀仪轨,把佛教搞得越来越神秘化,严重地淡化、模糊以至于消融了佛教的核心法义,不能通过类似祭祀的方法,去获得种种世间的利益。

正确
错误

3 佛法与外道修习的禅定区别在于,是否经历过佛陀正法的闻思,是否是在佛陀正见指引下修行。不经过佛陀正法的熏习,不领受佛陀的正见,基本上修习的禅定都是外道禅定,与佛法无关。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