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的版本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中印百科>Yinxuefeng |
净名佛学小词典>Yinxueyu |
||
第1行: | 第1行: | ||
='''净名百科'''= | |||
缘生性空,其实是在解构这种独立存在性: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是没有那个独立存在性的,是缘生,是依赖于这个事物之外的种种条件的临时聚合。任何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佛陀说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没有那个独立存在性,所以叫无自性,叫性空。性空的另外一种近似的表达方式叫“无我”,无什么“我”?此时说的“我”,梵文是“ātman”,这个“我”就是表示“独立存在性的存在”的那种特征,所以性空的一种近似的表达方式就是无我。第一重二谛,佛陀要告诉我们“无常”,没有常一不变性,在时间上的不变性没有。第二重二谛,告诉我们“无我”,无我就是没有空间上的独立存在性。所以这两重二谛,佛陀是把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掉了。 | |||
==法义诠释== | |||
如果把无我的概念扩大一点,涵盖了无常—也就是无我,无的什么我?无的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那么可以讲,佛陀这两重二谛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事情: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是无我的存在。无我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理解佛陀教法的第一道门槛就是无我。佛陀说我们是颠倒梦想的凡夫,佛陀在这个理论层次上告诉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一个最基本特征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是无我的存在。 | |||
前两重二谛,缘生性空,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佛陀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无我”,就是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无我。无我是佛陀要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重要道理,也是前两重二谛表达出来的法义。 | |||
='''中印百科'''= | |||
无我[[anātman]]佛教小乘上座部最重要的概念和中心教义之一。又译非我、非身 。 | |||
佛教[[三法印]]中有“诸法无我 ”(其余两个是“诸行无常”和“涅槃寂静”),意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刹那生灭的,并无独立的实体及起主宰作用的我或灵魂。就客观世界来说,一切皆在不断的流变之中,决无坚实恒常的存在,凡夫境界没有任何存在,即所谓“[[法无我]]”。就主观的人来说,既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便也不会有永久存在的本我,无论是作为肉体人的一部分,作为假定的灵魂,还是作为灵—肉的统一体,此即所谓“[[人无我]]”。佛教的无我说与印度教本我真实不变,永恒存在,期与宇宙本体梵最终结合的理论是完全对立的。印度教认为梵我如一,而佛教则根本否定我的存在。 | |||
P699 | P699 | ||
='''维基百科'''= | |||
'''无我'''(अनात्मन्,Anātman,anattā),佛教术语,指对于[[我 (佛教)|我]]的否定,为佛教根本思想之一。这个名词有二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它可以解释为,没有[[我 (佛教)|我]],[[我 (佛教)|我]]不存在,大乘佛教又称'''我空''';另一方面,也有智慧不足的人认为,无我指这不是[[我 (佛教)|我]],也称为[[非我]](Nirātman)。这两种含义间的争论,成为佛教各宗派间的重要课题。 | |||
<ref>[Anatta Buddhis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3)</ref><ref>[a] Christmas Humphreys Exploring Buddhism 2012 Routledge isbn 978-1-136-22877-3 pages 42–43 <br />[b] Brian Morris Religion and Anthropolog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PA51 200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5241-8 51 , Quote: "...anatta is the doctrine of non-self, and is an extreme empiricist doctrine that holds that the notion of an unchanging permanent self is a fiction and has no reality. According to Buddhist doctrine, the individual person consists of [[Skandha|five skandhas]] or heaps—the body, feelings, perceptions, impulses and consciousness. The belief in a self or soul, over these five skandhas, is illusory and the cause of suffering."<br />[c] Richard Gombrich Theravada Buddhism 2006 Routledge isbn 978-1-134-90352-8 47 , Quote: "...Buddha's teaching that beings have no soul, no abiding essence. This 'no-soul doctrine' (anatta-vada) he expounded in his second sermon."</ref> | |||
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在(即所谓“[[我 (佛教)|我]]”)的存在,有两类: | |||
# 人无我,是说人身不外是色(形质)、受([[感官|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五类,即[[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因为没有人的自性存在,所以人不存在。 | |||
# 法无我,[[大乘佛教]]还认为色、受等五类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也无常恒坚实的自体。因为没有任何自体存在,所以没有任何事物存在。 | |||
== 参考文献 == | |||
==注释== | |||
[[Category:百科全书]] | [[Category:百科全书]] | ||
[[Category:二时教法]] | |||
[[Category:金刚经导读]] | |||
[[Category:净名百科]] | |||
[[Category:维基百科]] | |||
[[Category:经文分词]] | |||
[[Category:百科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