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28/内容提要”的版本间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导入1个版本)
第1行: 第1行:
'''《楞伽经》导读028'''
'''《楞伽经》导读028 1-03-15常见与断见'''
 
== 内容提要 ==
 
=== 一、 “应如是见一切如来,应如是见一切诸法” ===
1、罗婆那王是怎么看待如来的?从两个方面讲。第一,不起分别,是则能见如来。就是要领受凡夫心外世界本来无生,唯识无境,因此不起分别。这是能见如来的前提,是破增益。第二,如来就是真如,圣者是有真正的真实性可见可证的,这是补损减。
2、怎么看待一切的法?也从两个方面讲。第一,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法根本无生,这是破增益。第二,圣者亲证的真实的法——真如,本来如此也不需要生,这是补损减。
 
=== 二、“若异见者,则是断见” ===
如果不像罗婆那王这样来看待如来和一切的法,那就是落入了断见。与断见相待的是常见,常见与断见是一对二边见。佛陀认为常见和断见都不是佛法的正见,佛陀主张不常不断。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不常不断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 三、二时教法中的常见、断见与不常不断 ===
按照龙树论师在《中论颂》第十五品第十颂中对常见的定义:“定有则著常”,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存在,就是常见。因为只要存在就一定有自性,没有无自性的存在。这里的自性指的就是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在第十五品第十一颂中对断见的定义:“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就是认为凡夫境界原先有事物存在,后来这个存在变为了不存在,从有变无了,这就是断见。
依照龙树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只要认为凡夫境界有事物产生就落常见。这个产生的事物永远不灭,那更是常见,而这个产生的事物,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它灭了,不存在了,就是断见。因此想要不落常见,也不落断见,唯一选择就是凡夫境界从来、压根就无生。这就是上一讲强调的无生无常。“因不生故不灭”,“因不常故不断”,这是佛陀的见解,是二时教法究竟中观中不常不断的见解,这就是在破增益。
 
=== 四、三时教法中的常见、断见与不常不断 ===
三时教法对二时教法的这种不常不断依然认同,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了似毛的影,把这个影误执为心外的毛,只要认为毛存在,就是常见。误以为存在过的毛,如果后来又认为它不存在了,就是断见。因此,既然罗婆那王已经领受了世间万事万物“为梦所作,为幻所成”,那他就不落常见,当然也就不落断见。如果不能像罗婆那王那样“证唯自心,住无分别”,那既落常见,也会落断见。以上是二时教法对不常不断的理解。
三时教法是怎么理解不常不断的?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它要表诠直陈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真如。因此在三时教法里,认为凡夫心外有事物存在是常见,而不承认圣者有证悟的真实性,这是断见。注意这与龙树对常见与断见的定义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在三时教法当中,增益就是常见,损减就是断见。既能领受凡夫境界根本无生,又能亲见圣者证悟的真如真实不虚,就是不增益、不损减,这是三时教法的不常不断。注意三时教法的不常不断,它既破增益,又补损减。
罗婆那王既然已经“入如来藏,趣于佛地”,当然不落三时教法的断见。因此“若异见者,则是断见”,这里的断见指三时教法的断见,就是不承认圣者有真正的真实性可见可证。
 
=== 五、“汝应永离心、意、意识,应勤观察一切诸法” ===
“心、意、意识”是阿赖耶识的三分法,“永离心、意、意识”,就是用清净种子替换杂染种子,就是转染成净。这句经文意思就是,你应该以转染成净的修行来观察,来觉知一切的法。这个法既包括凡夫误以为的存在的法,也包括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的法。
 
=== 六、“应修内行,莫著外见。莫堕二乘及以外道所修句义,所见境界,及所应得诸三昧法” ===
应该于内心中修行,不执著于心外有物的见解。已经“证唯自心”的修道位菩萨的修行,肯定都是内行,肯定不著外见。
二乘指声闻和缘觉,句义是言辞的法义,用现代学术语言表达就是概念。三昧是禅定的定。这句意思就是修道位“修内行不著外见”的菩萨,不会堕入声闻、缘觉和外道的法义,以及他们所见的境界;修道位的菩萨,不应该修习声闻、缘觉和外道的定境。
=='''经文部分'''==
{{L2:1-3/014梵}}
{{L2:1-3/014繁}}
{{L2:1-3/014简}}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BK、BW、FW、JC、JM、L2、L4、LF、LK、MAIN、QA、V0、VF、ZY、行政员用户查核员评论管理员界面管理员监督员管理员、writer
21,004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