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法义精华普通版001-010”的版本间差异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文本替换 - 替换“叫做”为“叫作”)
讨论 | 贡献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第7行: 第7行:
==判教==
==判教==


对佛陀整个教法中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分类叫作判教。
对佛陀整个教法中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分类叫做判教。


依照《解深密经》中的判教,佛陀的整个教理体系,可分成三套名言系统: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初时教法是小乘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是大乘教法。
依照《解深密经》中的判教,佛陀的整个教理体系,可分成三套名言系统: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初时教法是小乘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是大乘教法。
第158行: 第158行:
====凡圣的区分====
====凡圣的区分====


凡夫跟圣者怎么判断区分?一个众生从凡夫到修行成佛的整个历程,分为五个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见道位,是第一个转折点,是凡圣的分水岭。见道,指的是见到了通往佛境界的道路,引申为见真如。见道位之前的修行者叫作凡夫,见道位之后叫作圣者。证道位,就是成佛。
凡夫跟圣者怎么判断区分?一个众生从凡夫到修行成佛的整个历程,分为五个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见道位,是第一个转折点,是凡圣的分水岭。见道,指的是见到了通往佛境界的道路,引申为见真如。见道位之前的修行者叫做凡夫,见道位之后叫做圣者。证道位,就是成佛。


资粮位、加行位和修道位,这三个修行阶段,是一个渐修的过程;而见道位和最后的证道位,是刹那的顿证。
资粮位、加行位和修道位,这三个修行阶段,是一个渐修的过程;而见道位和最后的证道位,是刹那的顿证。
第182行: 第182行:
《楞伽经》是佛陀三时教法的经典,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楞伽经》是佛陀三时教法的经典,是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境界自心现”中的“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圣者心的表达,只能立足于圣者境界,叫作“智”。因此对圣者心的立足点,很好理解。
“境界自心现”中的“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圣者心的表达,只能立足于圣者境界,叫做“智”。因此对圣者心的立足点,很好理解。


当“心”指凡夫心的时候,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说的凡夫心。《楞伽经》当中所指的凡夫心,不是我们凡夫自己能感知到的“心”的活动。圣者境界只有圣者能见、能证,不是凡夫依靠凡夫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所以即使叫凡夫心,也只有圣者才能见。
当“心”指凡夫心的时候,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说的凡夫心。《楞伽经》当中所指的凡夫心,不是我们凡夫自己能感知到的“心”的活动。圣者境界只有圣者能见、能证,不是凡夫依靠凡夫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所以即使叫凡夫心,也只有圣者才能见。
BK、BW、FW、JC、JM、L2、L4、LF、LK、MAIN、QA、V0、VF、ZY、行政员用户查核员评论管理员界面管理员监督员管理员、writer
4,762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