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2
个编辑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
|||
第5行: | 第5行: | ||
==[[三时判教|判教]]== | ==[[三时判教|判教]]== | ||
对佛陀整个教法中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分类叫做判教。<ref>历史至今,很多学唯识的人,都在入海算沙,堕于无穷无尽的名言中不能自拔,不仅自己不能学懂,更不可能给别人讲明白,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佛陀在《解深密经》中的三时判教,没有抓住三时教法教理体系的纲领。</ref> | |||
===[[三时判教]]=== | ===[[三时判教]]=== | ||
第115行: | 第115行: | ||
“自所得圣智证法”就是用通过修行获得的内在的圣智去亲证的法。 | “自所得圣智证法”就是用通过修行获得的内在的圣智去亲证的法。 | ||
圣就是圣者。见道位之后,从初地菩萨到证道位的成佛,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圣者心在《楞伽经》中就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就是“智”。智是圣者心,梵文是jñāna。 | |||
“圣智证法”就是见道之后,从初地菩萨到修行成佛,在这整个阶段当中的圣者的圣智,它证得的那个境界,通俗地讲就是圣者亲证的境界。 | “圣智证法”就是见道之后,从初地菩萨到修行成佛,在这整个阶段当中的圣者的圣智,它证得的那个境界,通俗地讲就是圣者亲证的境界。 | ||
第125行: | 第125行: | ||
“境界自心现”中的“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 | “境界自心现”中的“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 | ||
* | * 圣者心的表达,只能立足于圣者境界,叫做“智”,对应的梵文是jñāna。 | ||
* | * 当“心”指凡夫心的时候,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说的凡夫心,叫做“识”,对应的梵文是vijñāna。 | ||
《楞伽经》当中所指的凡夫心,它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的凡夫心,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讲的凡夫心,只有圣者能见。通俗地讲,在三时教法,在《楞伽经》当中所说的凡夫心,不是凡夫当下自己所能感知到的此时此刻的这个心的活动。 | 《楞伽经》当中所指的凡夫心,它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的凡夫心,不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讲的凡夫心,只有圣者能见。通俗地讲,在三时教法,在《楞伽经》当中所说的凡夫心,不是凡夫当下自己所能感知到的此时此刻的这个心的活动。 | ||
第176行: | 第176行: | ||
* 凡夫:见道之前的修行者就是凡夫,他的心就是凡夫心。 | * 凡夫:见道之前的修行者就是凡夫,他的心就是凡夫心。 | ||
* | * 圣者:见道之后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他的心就是圣者心。 | ||
====[[境界自心现]]的两重法义==== | ====[[境界自心现]]的两重法义==== | ||
第188行: | 第188行: | ||
=====补损减===== | =====补损减===== | ||
境界还可以表示圣者心的行处,就是佛陀亲证的真实性,我们把这个真实性起名叫真如。对于我们凡夫而言,这是我们凡夫依靠我们的感官所感知不到的。既然我们感知不到,那我们凡夫就不承认有佛陀亲证的真正真实性的存在;不仅不承认,而且还生起诽谤。我们凡夫除了刚才增益的错误之外,佛陀说我们还犯了第二个错误,就是不承认佛陀有亲证的真实性,这个错误叫做“损减”,梵文是apavāda。 | |||
佛陀告诉我们,佛陀真正亲证的真实性——真如是存在的,但是这个真如的存在,又不是像我们凡夫在我们凡夫境界当中所以为的存在。在我们凡夫的心中,我们认为的存在,它一定是跟我们能认识的这个心是独立的,是分开的,这是我们凡夫的典型的认知模式。佛陀要告诉我们,佛陀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真如是存在的,但真如与能见、能证真如的心,又不是分离的,即佛陀亲证的真如,与能见、能证真如的心是不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圣者的境界而言,依然可以表达为是“境界自心现”,也就是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并没有离开圣者的心。 | 佛陀告诉我们,佛陀真正亲证的真实性——真如是存在的,但是这个真如的存在,又不是像我们凡夫在我们凡夫境界当中所以为的存在。在我们凡夫的心中,我们认为的存在,它一定是跟我们能认识的这个心是独立的,是分开的,这是我们凡夫的典型的认知模式。佛陀要告诉我们,佛陀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真如是存在的,但真如与能见、能证真如的心,又不是分离的,即佛陀亲证的真如,与能见、能证真如的心是不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圣者的境界而言,依然可以表达为是“境界自心现”,也就是圣者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并没有离开圣者的心。 | ||
佛陀讲“[[境界自心现]] | 佛陀讲“[[境界自心现]]”的第二重含义,就是纠正我们这个损减的错误,叫做补损减。 | ||
整个佛法就是讲破增益和补损减这两件事情!绝对没有第三件事情! | 整个佛法就是讲破增益和补损减这两件事情!绝对没有第三件事情! | ||
第240行: | 第240行: | ||
“境界自心现”的“心”既代表凡夫心,也代表圣者心。 | “境界自心现”的“心”既代表凡夫心,也代表圣者心。 | ||
* | * 智:在《楞伽经》当中给圣者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智”,对应的梵文是jñāna; | ||
* | * 识:在《楞伽经》当中给凡夫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识”,对应的梵文是vijñāna。 | ||
这两个词来自于同一个动词词根jñā,意思是知道、了知、了解。“识”这个梵文词vijñāna比“智”的梵文词jñāna多了一个词头vi,这一点相当重要。 | 这两个词来自于同一个动词词根jñā,意思是知道、了知、了解。“识”这个梵文词vijñāna比“智”的梵文词jñāna多了一个词头vi,这一点相当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