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破无明”的版本间差异

大小无更改 、 2021年2月20日 (六) 21:49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导入1个版本)
讨论 | 贡献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第2行: 第2行:
先说第一个问题,无明打得破吗?打破无明的可能性存在吗?佛陀告诉我们,我们这些凡夫打破无明见真实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为什么?佛陀说,我证道了,我是智者,我告诉你们,你们这些凡夫实际上是具有两面性的。一面就是无明所障,见不到真实,造业,所以轮回。但佛陀说,凡夫也不要妄自菲薄,凡夫还具有另一面,也就是无明所障的凡夫,其实普遍地内心又具有着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
先说第一个问题,无明打得破吗?打破无明的可能性存在吗?佛陀告诉我们,我们这些凡夫打破无明见真实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为什么?佛陀说,我证道了,我是智者,我告诉你们,你们这些凡夫实际上是具有两面性的。一面就是无明所障,见不到真实,造业,所以轮回。但佛陀说,凡夫也不要妄自菲薄,凡夫还具有另一面,也就是无明所障的凡夫,其实普遍地内心又具有着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


佛陀认为,无明所障的凡夫普遍地具有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这个能力,在梵文里有一个词表达它,叫作“prajñā”,它的俗语形态就是“paññā”,对应着汉传佛教译的是哪个词?就是《金刚经》名字中的“般若”这个词。现在我们念作“bō rě”的这个词,在佛教里边,实际上是“paññā”的音译。汉唐时期长安洛阳一带,“般若”的发音一定是最接近“paññā”的。为什么它是音译?前面讨论“波罗蜜”为什么是音译的时候已经讨论过了,原因是一样的,不再重复。汉语的发音千百年来变化很大,现在按照普通话的标准这个词发音是“bān ruò”,但是现在汉传佛教约定成俗念“bō rě”,所以我们随顺大家,这个词继续念“bō rě”。
佛陀认为,无明所障的凡夫普遍地具有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这个能力,在梵文里有一个词表达它,叫做“prajñā”,它的俗语形态就是“paññā”,对应着汉传佛教译的是哪个词?就是《金刚经》名字中的“般若”这个词。现在我们念作“bō rě”的这个词,在佛教里边,实际上是“paññā”的音译。汉唐时期长安洛阳一带,“般若”的发音一定是最接近“paññā”的。为什么它是音译?前面讨论“波罗蜜”为什么是音译的时候已经讨论过了,原因是一样的,不再重复。汉语的发音千百年来变化很大,现在按照普通话的标准这个词发音是“bān ruò”,但是现在汉传佛教约定成俗念“bō rě”,所以我们随顺大家,这个词继续念“bō rě”。


“般若”这个词的法义很深。首先“般若”这个词要表达的就是,释迦牟尼认为我们凡夫具有两面性,一面是无明所障,另一面是虽然无明所障但又具备着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般若。所以,般若重要不重要?非常重要!“般若”这个词在汉传佛教,有的时候勉强意译为“智慧”,但是译成“智慧”后,容易造成误解。比如说,我们说某某先生是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那是不是这位先生很“般若”?很“智慧”?这样的聪明智慧,不是佛教所说的般若,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里有一个词是对这样的聪明进行表达,叫“世智辩聪”,不是佛教要说的智慧。佛教要说的智慧,是我们凡夫内心普遍具有的、可以打破无明、见到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那种能力,叫“般若”,姑且翻译成“智慧”。翻译成“智慧”容易造成误解,有的时候为了减少误解,往往在智慧前面加个定语,叫“大智慧”,以区别于世间的聪明。但总而言之,佛教的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是凡夫内心具有着的打破无明见佛陀所说的真实的能力。
“般若”这个词的法义很深。首先“般若”这个词要表达的就是,释迦牟尼认为我们凡夫具有两面性,一面是无明所障,另一面是虽然无明所障但又具备着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般若。所以,般若重要不重要?非常重要!“般若”这个词在汉传佛教,有的时候勉强意译为“智慧”,但是译成“智慧”后,容易造成误解。比如说,我们说某某先生是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那是不是这位先生很“般若”?很“智慧”?这样的聪明智慧,不是佛教所说的般若,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里有一个词是对这样的聪明进行表达,叫“世智辩聪”,不是佛教要说的智慧。佛教要说的智慧,是我们凡夫内心普遍具有的、可以打破无明、见到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那种能力,叫“般若”,姑且翻译成“智慧”。翻译成“智慧”容易造成误解,有的时候为了减少误解,往往在智慧前面加个定语,叫“大智慧”,以区别于世间的聪明。但总而言之,佛教的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是凡夫内心具有着的打破无明见佛陀所说的真实的能力。
BK、BW、FW、JC、JM、L2、L4、LF、LK、MAIN、QA、V0、VF、ZY、行政员用户查核员评论管理员界面管理员监督员管理员、writer
4,762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