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17/课后自测”的版本间差异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讨论 | 贡献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高级移动端编辑
 
第10行: 第10行:


<quiz display=simple >
<quiz display=simple >
{基于佛陀的三时教法,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叫作分别。以下哪些是对“分别”的正确理解?
{基于佛陀的三时教法,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叫做分别。以下哪些是对“分别”的正确理解?
|type="[]" coef="2"}
|type="[]" coef="2"}
+A、只要认为心外有物,就是能所分离了,就是分别了。
+A、只要认为心外有物,就是能所分离了,就是分别了。
第20行: 第20行: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虚妄分别”的表述,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虚妄分别”的表述,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type="[]" coef="2"}
|type="[]" coef="2"}
+A、分别是迷惑、糊涂造成的,因此佛教往往在分别的前边加上一个定语,叫作虚妄分别。
+A、分别是迷惑、糊涂造成的,因此佛教往往在分别的前边加上一个定语,叫做虚妄分别。
+B、基于眼翳执毛模型,心外的物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心外没有物而我们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这个错觉就是虚妄分别。
+B、基于眼翳执毛模型,心外的物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心外没有物而我们非误以为心外有物的错觉,这个错觉就是虚妄分别。
+C、基于种子熏现模型,熏习现行、熏习现行,现行的kṛ是对熏习下这颗种子的kṛ的进一步展现与强化,这个kṛ就是虚妄分别。
+C、基于种子熏现模型,熏习现行、熏习现行,现行的kṛ是对熏习下这颗种子的kṛ的进一步展现与强化,这个kṛ就是虚妄分别。
第28行: 第28行:
{有人认为,只要不对所见之人做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美丑善恶的判断,就叫不分别。这是把分别给等同于凡夫的判断了,这是巨大的误解。基于佛陀的三时教法,以下哪些是对分别的巨大误解?
{有人认为,只要不对所见之人做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美丑善恶的判断,就叫不分别。这是把分别给等同于凡夫的判断了,这是巨大的误解。基于佛陀的三时教法,以下哪些是对分别的巨大误解?
|type="[]" coef="2"}
|type="[]" coef="2"}
+A、老王假装没看见眼前的人,不对这个人做判断,就叫作不分别。
+A、老王假装没看见眼前的人,不对这个人做判断,就叫做不分别。
+B、基于眼翳执毛模型,执著着毛存在,但只要不去判断这个毛是直的还是弯的,是长的还是短的,就叫作不分别。
+B、基于眼翳执毛模型,执著着毛存在,但只要不去判断这个毛是直的还是弯的,是长的还是短的,就叫做不分别。
+C、在大街上盯着一个漂亮姑娘看,心中想这个姑娘真漂亮,这就叫分别。
+C、在大街上盯着一个漂亮姑娘看,心中想这个姑娘真漂亮,这就叫分别。
+D、凡夫在凡夫境界,对心外的种种事物不做凡夫的判断,就叫作不分别。
+D、凡夫在凡夫境界,对心外的种种事物不做凡夫的判断,就叫做不分别。
||依照一些学佛者的理解,他们认为的分别,就是凡夫在凡夫境界里,对心外种种事物做出凡夫的判断,他们叫分别。也就是凡夫在凡夫境界,对心外的种种事物不做凡夫的判断,他们就叫作不分别。也就是把分别给等同于凡夫的判断了,这是巨大的误解。在佛法里,分别指的就是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
||依照一些学佛者的理解,他们认为的分别,就是凡夫在凡夫境界里,对心外种种事物做出凡夫的判断,他们叫分别。也就是凡夫在凡夫境界,对心外的种种事物不做凡夫的判断,他们就叫做不分别。也就是把分别给等同于凡夫的判断了,这是巨大的误解。在佛法里,分别指的就是凡夫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


{从佛陀的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以下对转识成智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从佛陀的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以下对转识成智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第86行: 第86行:
+A、其实“唯识”这个道理,就是在解构我们凡夫的分别。
+A、其实“唯识”这个道理,就是在解构我们凡夫的分别。
+B、“唯识”这个道理想告诉我们凡夫世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B、“唯识”这个道理想告诉我们凡夫世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C、“唯识”这个道理可以用三个字来表达,就叫作“唯分别”,也可以表达为“唯了别”。
+C、“唯识”这个道理可以用三个字来表达,就叫做“唯分别”,也可以表达为“唯了别”。
+D、“唯识”这个道理也可以叫“唯分别”或“唯了别”,对应的梵文词,就是vijñaptimātra。
+D、“唯识”这个道理也可以叫“唯分别”或“唯了别”,对应的梵文词,就是vijñaptimātra。
||唯识这个道理它要干什么?其实唯识这个道理,就是在解构我们凡夫的分别。当然唯识还有一重含义,就是佛陀安立了阿赖耶识,以种子熏现和眼翳执毛为比喻,想告诉我们什么?想告诉我们,我们凡夫以为的心外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心外事物不存在而凡夫误以为心外事物存在的错觉,就是这个虚妄分别。就是想告诉我们凡夫世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那么这个道理可以用三个字来表达,就叫作唯分别,也可以表达为唯了别。那对应的梵文词,就是vijñaptimātra,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翻译唯分别或者唯了别。
||唯识这个道理它要干什么?其实唯识这个道理,就是在解构我们凡夫的分别。当然唯识还有一重含义,就是佛陀安立了阿赖耶识,以种子熏现和眼翳执毛为比喻,想告诉我们什么?想告诉我们,我们凡夫以为的心外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心外事物不存在而凡夫误以为心外事物存在的错觉,就是这个虚妄分别。就是想告诉我们凡夫世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那么这个道理可以用三个字来表达,就叫做唯分别,也可以表达为唯了别。那对应的梵文词,就是vijñaptimātra,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翻译唯分别或者唯了别。


{基于“眼翳执毛”模型,生了翳病的眼睛中显现的似毛的影,与凡夫误以为存在的眼睛之外的毛,“影”跟“毛”有什么不同?
{基于“眼翳执毛”模型,生了翳病的眼睛中显现的似毛的影,与凡夫误以为存在的眼睛之外的毛,“影”跟“毛”有什么不同?
BK、BW、FW、JC、JM、L2、L4、LF、LK、MAIN、QA、V0、VF、ZY、行政员用户查核员评论管理员界面管理员监督员管理员、writer
4,762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