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2
个编辑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
|||
第44行: | 第44行: | ||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心境俱空”法义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心境俱空”法义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 +A、在佛陀二时教法中,不仅要空六尘的外境,同时也要空六识的心识,这在佛陀二时教法中叫做“心境俱空”。 | ||
- | -B、在佛陀三时教法中,不仅要空外境,同时也要空心识,这在佛陀三时教法中叫做“心境俱空”。 | ||
+C、“心境俱空”是佛陀二时教法立足凡夫境界对“空”的表达,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 | +C、“心境俱空”是佛陀二时教法立足凡夫境界对“空”的表达,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 | ||
+D、三时教法立足圣者境界,“境界自心现”,境界不是凡夫心之外的存在,因此才能“空境不空心”,圣者认为的存在就不在空的范畴,不是空的对象。 | +D、三时教法立足圣者境界,“境界自心现”,境界不是凡夫心之外的存在,因此才能“空境不空心”,圣者认为的存在就不在空的范畴,不是空的对象。 | ||
|| | ||因此在佛陀的二时教法里边,它不仅要空六尘的外境,同时也要空六识的心识,这在佛陀二时教法里边叫做“心境俱空”,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圣者认为的存在就不在空的范畴,圣者以为的存在不是空的对象。在佛陀的三时教法里边,如果说空只能空外境,就是空那个毛,就是这个“空境不空心”。 | ||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为什么要反复强调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 |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为什么要反复强调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