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的版本间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5字节 、 2021年2月26日 (五) 18:26
无编辑摘要
讨论 | 贡献
第12行: 第12行:
参考阅读:[[眼翳执毛模型]]
参考阅读:[[眼翳执毛模型]]


参考阅读:[[熏习与现行]]
 


==讲[[JM:八识与唯识|唯识]]的目的==
==讲[[JM:八识与唯识|唯识]]的目的==
第18行: 第18行:
*佛陀安立了阿赖耶识,以种子熏现和眼翳执毛为比喻,就是想告诉我们凡夫世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道理可以用三个字来表达,就叫做唯分别,也可以表达为唯了别,对应的梵文词是vijñaptimātra。
*佛陀安立了阿赖耶识,以种子熏现和眼翳执毛为比喻,就是想告诉我们凡夫世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道理可以用三个字来表达,就叫做唯分别,也可以表达为唯了别,对应的梵文词是vijñaptimātra。


参考阅读:[[JM:八识与唯识]]
==参考:唯识的两种理解==
{{JM:唯识两种理解}}
==相关经文解析==
==相关经文解析==
==="一切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别境界"===
==="一切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别境界"===
第30行: 第33行:
* 不起分别,远离分别,要从凡夫的分别转变为圣者的无分别,这就是“转识成智”
* 不起分别,远离分别,要从凡夫的分别转变为圣者的无分别,这就是“转识成智”


==参考:唯识的两种理解==
 
{{JM:唯识两种理解}}
<noinclude>
<noinclude>
[[Category:三时教法法义精华]]
[[Category:三时教法法义精华]]
</noinclude>
</noinclude>
BK、BW、FW、JC、JM、L2、L4、LF、LK、MAIN、QA、V0、VF、ZY、行政员用户查核员评论管理员界面管理员监督员管理员、writer
4,762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