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38/课后自测”的版本间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Admin移动页面JC:楞伽经导读038/课后自测楞伽经导读038/课后自测,不留重定向)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32行: 第32行:
-C、“毛轮”现象虽然是变化、不真实,但“毛轮”存在着凡夫理性可以把握的不变的本质,本质是凡夫境界的真实。
-C、“毛轮”现象虽然是变化、不真实,但“毛轮”存在着凡夫理性可以把握的不变的本质,本质是凡夫境界的真实。
+D、住于毛轮的自性,这是丧失智慧的不净境界,是凡夫杂染识的境界,不是圣者智的境界。
+D、住于毛轮的自性,这是丧失智慧的不净境界,是凡夫杂染识的境界,不是圣者智的境界。
||安立法与非法,是住于毛轮自性的丧失智慧的不净境界。什么是毛轮?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的那个心外的毛。住于毛轮自性就是认为心外毛真实存在。因此是凡夫的杂染的识的境界,不是圣者智的境界。
||安立法与非法,是住于毛轮自性的丧失智慧的不净境界。什么是毛轮?就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的那个心外的毛。住于毛轮自性,就是认为心外毛真实存在,因此是凡夫的杂染的识的境界,不是圣者智的境界。


{依照经文,“楞伽王!汝岂不见瓶等无常败坏之法,凡夫于中妄生分别”,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凡夫分别境界的差别之相,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依照经文,“楞伽王!汝岂不见瓶等无常败坏之法,凡夫于中妄生分别”,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凡夫分别境界的差别之相,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type="[]" coef="2"}
|type="[]" coef="2"}
+A、认为瓶原先有,后来瓶破碎了,从“存在”变为了“不存在”,这都是凡夫分别境界的差别之相。
+A、认为瓶原先有,后来瓶破碎了,从“存在”变为了“不存在”,这都是凡夫分别境界的差别之相。
+B、“有”是法,“无”是非法,凡夫分别境界的“差别之相”,指的是“有”与“无”的差别之相。
+B、“有”是法,“无”是非法,这里的凡夫分别境界的差别之相,指的是先有后无的“有”与“无”的差别之相。
+C、凡夫分别境界的“差别之相”,指的是“法”与“非法”差别之相。
+C、凡夫分别境界的“差别之相”,指的是“法”与“非法”差别之相。
+D、凡夫分别境界的“差别之相”,是凡夫心虚妄分别所行境界,因此是凡夫认为有差别,圣者认为无差别。
+D、凡夫分别境界的“差别之相”,是凡夫心虚妄分别所行境界,因此是凡夫认为有差别,圣者认为无差别。
第48行: 第48行:
+C、凡夫境界的“有”是法,凡夫境界的“无”是非法。
+C、凡夫境界的“有”是法,凡夫境界的“无”是非法。
+D、在凡夫境界存在着的事物与消亡了的事物,这两者落于法与非法的差别范畴。
+D、在凡夫境界存在着的事物与消亡了的事物,这两者落于法与非法的差别范畴。
||“汝今何故不如是知法与非法差别之相?”,这里佛陀说的法与非法是什么?法就是先前在凡夫境界中存在的瓦罐,就是“有”;非法就是在凡夫境界先前存在,后来变为不存在的瓦罐,就是“无”。“有”是法,“无”是非法。在凡夫境界存在着的事物与消亡了的这个事物,这两者落于法与非法的差别范畴。(下句为037讲文字内容)法与非法这对“二”是描述凡夫虚妄分别所行境界差别的一对范畴。
||“汝今何故不如是知法与非法差别之相?”,这里佛陀说的法与非法是什么?法就是先前在凡夫境界中存在的瓦罐,就是“有”;非法就是在凡夫境界先前存在,后来变为不存在的瓦罐,就是“无”。“有”是法,“无”是非法。在凡夫境界存在着的事物与消亡了的这个事物,这两者落于法与非法的差别范畴。(下句为037讲文字内容)法与非法这对“二”,是描述凡夫虚妄分别所行境界差别的一对范畴。


{依照经文,“此是凡夫之所分别,非证智见”,佛陀所举例的“瓶等无常败坏之法”,都是凡夫虚妄分别所生起的见解,不是以圣者智慧境界见到的,为什么?
{依照经文,“此是凡夫之所分别,非证智见”,佛陀所举例的“瓶等无常败坏之法”,都是凡夫虚妄分别所生起的见解,不是以圣者智慧境界见到的,为什么?
第81行: 第81行:
+D、凡夫分别境界的无量差别,皆是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虚妄分别而产生的错觉上执著以为的存在。
+D、凡夫分别境界的无量差别,皆是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虚妄分别而产生的错觉上执著以为的存在。
||“楞伽王!如一种子,生芽、茎、枝、叶及以花、果,无量差别”。凡夫感知到的芽、茎、枝、叶、花、果,这些纷繁差异性,凡夫认为是由同一性的种子产生的,而这种子能产生孕育出繁茂植物的力量,凡夫又是看不到的。这差异性的芽、茎、枝、叶、花、果是法,同一性的种子是非法。(下句为37讲文字内容)法与非法这对“二”,是描述凡夫虚妄分别所行境界差别的一对范畴,也就是凡夫分别相,都可以用法与非法这对“二”来表达。
||“楞伽王!如一种子,生芽、茎、枝、叶及以花、果,无量差别”。凡夫感知到的芽、茎、枝、叶、花、果,这些纷繁差异性,凡夫认为是由同一性的种子产生的,而这种子能产生孕育出繁茂植物的力量,凡夫又是看不到的。这差异性的芽、茎、枝、叶、花、果是法,同一性的种子是非法。(下句为37讲文字内容)法与非法这对“二”,是描述凡夫虚妄分别所行境界差别的一对范畴,也就是凡夫分别相,都可以用法与非法这对“二”来表达。
{依照经文,“外法如是,内法亦然。谓无明为缘,生蕴、界、处一切诸法,于三界中受诸趣生,有苦乐、好丑、语默、行止各各差别”,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立足圣者境界,“外法”指凡夫以为有的客观世界种种事物。
+B、立足圣者境界,“内法”指凡夫以为有的轮回中受生的生命的存在、主观世界种种事物。
+C、立足圣者境界,凡夫认为的差别的一切事物是法,引生误以为有这一切事物的错觉的凡夫心中的无明是非法。
+D、因为立足点切换到了圣者境界,因此法与非法,这里分别指“外法”和“内法”。
||“外法如是,内法亦然” ,凡夫心外事物是这样,心内也是这样。下面佛陀举了两个类似的例子,看第一个例子。看经文,“谓无明为缘,生蕴、界、处一切诸法,于三界中受诸趣生,有苦乐、好丑、语默、行止各各差别”,凡夫心中一念无明,生出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一切事物,凡夫还认为在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中轮回受生,其中有苦乐、好丑、言语沉默、行动停止等等种种差别,这是凡夫认为的差别的一切事物是法。这里凡夫认为的差别的一切事物是法,引生误以为有这一切事物的错觉的凡夫心中的无明是非法。
{依照经文,“又如诸识,相虽是一,随于境界有上中下、染净、善恶种种差别”,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由同一相的识执取外境,凡夫就看到了生起的上中下的生命状态,生起了染净、善恶的行为活动。
+B、凡夫误以为有的“上中下、染净、善恶种种差别”皆是虚妄分别上执著以为的存在。
+C、立足圣者境界,凡夫误以为有的种种差别的生命状态、行为活动根本不存在。
+D、这里的境界和诸识,外境是法而识是非法。
||“又如诸识,相虽是一,随于境界有上中下、染净、善恶种种差别”,由同一相的识执取外境,凡夫就看到了生起的上中下的生命状态,生起了染净、善恶的行为活动。这里种种差别的生命状态、行为活动是法,同一相的识是非法。


{凡夫见到心外的差异性的世界,总是要寻找到一个同一性的东西,作为差异性世界产生的原因,这是凡夫心中根深蒂固的心结,以至于认为整个世界是由一个神创造的,这样的理论千百年来在人类文明体系中,都占据着相当显赫的位置。佛法与这样的理论的区别在哪里?
{凡夫见到心外的差异性的世界,总是要寻找到一个同一性的东西,作为差异性世界产生的原因,这是凡夫心中根深蒂固的心结,以至于认为整个世界是由一个神创造的,这样的理论千百年来在人类文明体系中,都占据着相当显赫的位置。佛法与这样的理论的区别在哪里?
第103行: 第87行:
+B、佛法认为给世界找产生的因,这是戏论。
+B、佛法认为给世界找产生的因,这是戏论。
+C、在世界内给世界找产生的因的种种理论,最终都走向悖论而无法完备与自洽。
+C、在世界内给世界找产生的因的种种理论,最终都走向悖论而无法完备与自洽。
+D、佛法是在解构世界,而给世界找产生的因的种种人类文明理论,是在试图解释世界现象的无常。
+D、佛法是在解构世界,而给世界找产生的因的种种人类文明理论是在试图解释世界现象的无常。
||参考前面课程内容。
||参考前面课程内容。


{依照经文,“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别,诸修行者修观行时,自智所行亦复见有差别之相。况法与非法,而无种种差别分别”,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依照经文,“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别,诸修行者修观行时,自智所行亦复见有差别之相。况法与非法,而无种种差别分别?”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type="[]" coef="2"}
+A、不仅虚妄分别所行的凡夫境界有种种差别,即使是见道后的修道位的修行者在观行时,自智所证境界也有差别,这是在说初地到七地的修行。
+A、不仅虚妄分别所行的凡夫境界有种种差别,即使是见道后的修道位的修行者在观行时,自智所证境界也有差别,这是在说初地到七地的修行。
第112行: 第96行:
+C、转染成净之后,从七地登八地的重要特征,就是彻底泯灭自智所证境界的差别。
+C、转染成净之后,从七地登八地的重要特征,就是彻底泯灭自智所证境界的差别。
+D、初地到七地自智所证境界都难免差别,那么凡夫分别境界的法与非法,肯定有分别的差异性。
+D、初地到七地自智所证境界都难免差别,那么凡夫分别境界的法与非法,肯定有分别的差异性。
||“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别,诸修行者修观行时,自智所行亦复见有差别之相。况法与非法,而无种种差别分别”。佛陀说,不仅凡夫境界有这些种种差别,即使是见道后的修道位的修行者在观行时,他的自智所证境界也还有差别,这是在说初地到七地的修行。初地到七地,地与地之间是有差别的,因为往昔作为凡夫熏习的杂染种子还在。转染成净之后,从七地登八地的重要特征,就是彻底泯灭差别。佛陀说,初地到七地都难免差别,更何况凡夫境界的法与非法怎么会没有分别的差异性呢?肯定有差异。
||“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别,诸修行者修观行时,自智所行亦复见有差别之相。况法与非法,而无种种差别分别?”佛陀说,不仅凡夫境界有这些种种差别,即使是见道后的修道位的修行者在观行时,他的自智所证境界也还有差别,这是在说初地到七地的修行。初地到七地,地与地之间是有差别的,因为往昔作为凡夫熏习的杂染种子还在。转染成净之后,从七地登八地的重要特征,就是彻底泯灭差别。佛陀说,初地到七地都难免差别,更何况凡夫境界的法与非法怎么会没有分别的差异性呢?肯定有差异。
 
{佛陀证悟的真实性是彻底地远离自相与共相二边,彻底地泯灭法与非法二边而显现的,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现量就是凡夫依靠感觉器官,对于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比量就是基于现量而有,比度推理而得到的结果。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凡夫现量的事物自相与凡夫比量的抽象共相,这两者落入法与非法的差别范畴。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转染成净之后,从七地登八地的重要特征,就是彻底泯灭差别。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quiz>
</quiz>


BK、BW、FW、JC、JM、L2、L4、LF、LK、MAIN、QA、V0、VF、ZY、行政员用户查核员评论管理员界面管理员监督员管理员、writer
21,004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