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40/课后自测”的版本间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13,428字节 、 2021年3月18日 (四) 22:27
无编辑摘要
(导入1个版本)
第10行: 第10行:


<quiz display=simple >
<quiz display=simple >
{佛陀在回答罗婆那王的问题时,讲了凡夫虚妄分别所行境界的法与非法差别之相,以及诸修行者修观行时,自智所证境界亦复见有差别之相,而后作为对比,佛陀开始讲述如来境界,依照经文“楞伽王,彼诸佛法皆离分别,已出一切分别戏论,非如色相,唯智能证,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而演说法。以无相智说名如来,是故如来以智为体,智为身故,不可分别,不可以所分别。”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如来境界的理解,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如来无分别,灭除了一切分别戏论,不会像对色法、自性那样加以分别。
+B、如来住于无分别的智,没有能分别,没有所分别。
+C、如来以不分别的智行于无相(无外相)。
+D、如来以不分别的智为本性,如来以不分别的智为身体。
||佛陀继续说,如来无分别,如来灭除了一切分别戏论,不会像对色法、自性那样加以分别。如来住于无分别的智,如来以不分别的智行于无相。这里的相是nimitta,所以无相就是无外相。如来以不分别的智为本性,如来以不分别的智为身体。如来没有能分别,没有所分别。


{依照经文,如来住于无分别的智,为令众生得安乐才分别说法,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说法也是分别,既然也是分别,应如何正确理解佛说的法呢?
|type="[]" coef="2"}
+A、言说就是分别,能说、所说分离,所以佛说的法,也是分别,但这个分别,是用来对治凡夫虚妄分别的法,是以楔出楔。
+B、圣者境界是离言的,唯智能证,但凡夫是虚妄分别所行境界,佛陀化现说法度众生,就是以分别来解构分别,引领着众生因言悟入,最终证得离言法性。
-C、既然佛说的法也是分别,那佛就不应该说法。
+D、佛说的法,是说通;佛亲证的法,是宗通。说通虽然不是宗通,但可以引领着凡夫证悟佛陀证悟的真正真实性。说通和宗通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佛法。
||“唯智能证,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而演说法”,如来住于无分别的智,只是在为众生得安乐之时才分别说法。为什么说法是分别呢?因为只要说,就有能说与所说。(及参考前面课程内容。)
{依照经文,“以无相智说名如来,是故如来以智为体。智为身故,不可分别,不可以所分别,不可以我、人、众生相分别。”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什么是如来呢?
|type="[]" coef="2"}
+A、“无相智”是如来,这里的“相”是nimitta(外相),如来证得了无外相。
+B、如来以不分别的智为本性,以不分别的智为身体。
+C、如来没有能分别,没有所分别。
+D、如来不分别,如来就不思量我、人、众生的相。
||“以无相智说名如来,是故如来以智为体。智为身故,不可分别,不可以所分别”,什么是如来呢?如来以不分别的智行于无相。这里的相是nimitta,所以无相就是无外相。如来以不分别的智为本性,如来以不分别的智为身体。如来没有能分别,没有所分别。“不可以我、人、众生相分别”,如来不分别,如来就不思量我、人、众生的相。(及参考前面课程内容。)
{依照经文,“何故不能分别?以意识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离能分别,亦离所分别”,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为什么佛无分别?
|type="[]" coef="2"}
-A、因为佛修什么都不想,佛不执著外境的种种色形相,因此远离了分别。
+B、立足圣者境界,虚妄分别就是意识,即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的分别的功能,意识误执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似义显现为色、相形貌等外境,因而是虚妄分别。佛是转染成净、清净的正智证得的境界,因此没有杂染种子,更不可能有缘于杂染种子而生起的意识,因此远离了分别。
+C、因为佛证得了境界自心现,心外无境,因此远离了分别。
+D、从究竟意义上讲,佛陀超越分别与无分别。
||“何故不能分别?以意识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离能分别,亦离所分别”,为什么如来无分别?因为分别是以意识所缘色、相形貌等外境为因而生起。意识是凡夫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所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佛陀早已转染成净,没有意识。佛陀更没有所缘外境,因为早已证得自心显现心外无境。因此从究竟处讲,佛陀超越分别与无分别。
{依照经文,“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悉亦如是,无业无报”,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type="[]" coef="2"}
+A、众生所行如同墙壁上的画像,是没有真实造作的,世间众生是无造业、无果报的。
+B、“无业无报”的梵文是karmakriyārahita,就是没有业,没有报。
+C、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向凡夫说法,以圣者角度看世间众生就如同凡夫看梦境。
+D、从圣者角度看,凡夫境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悉亦如是,无业无报”,佛说,楞伽王啊,众生所行如同墙壁上的画像,是没有真实造作的,世间众生是无造业、无果报的。“无业无报”,梵文是 karmakriyārahita,就是没有业,没有报。各位,世间众生“无业无报”,这句经文能够颠覆当今99.99%以上的佛教徒对佛法的理解。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向凡夫说法,以圣者角度看世界众生就如同凡夫看梦境。老王梦里的烧杀抢掠的强盗造业了吗?老王梦里的强盗会有果报吗?老王梦里的强盗当然不造业没果报,因为老王梦醒之后就会发现,梦中烧杀抢掠的强盗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梦中强盗没有造业,与墙上壁画中的强盗没有区别。问题的要害就是你承认不承认眼前是场梦,认同不认同凡夫境界只是一场错觉。从圣者角度看,凡夫境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依照经文,“诸法亦然,无闻无说”及前文,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不仅仅是众生,凡夫境界的一切法,都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B、因为圣者境界离言,因此佛不应该讲法,众生也不应该听法。
+C、没有说法的佛,也没有闻法的众生。
+D、没有佛所说的法,也没有众生所闻的法。
||“诸法亦然,无闻无说”,何止是众生啊,凡夫境界的一切法,也是无能闻亦无所闻的。
{经文“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变化,凡夫外道不能了达”中,“变化”的梵文是nirmita,更准确的翻译是“幻化”。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何正确理解这句经文的法义?
|type="[]" coef="2"}
-A、世间众生是由阿赖耶识生出来的,这件事外道和愚痴的人是不知道的。
+B、世间众生如同幻化师幻化出来的,就是看着有,实际根本没有。
+C、幻化出的众生本不存在,当然无业无报,这件事外道和愚痴的人是不知道的。
+D、佛陀用比喻来引领我们理解根本没有世间众生,因此也无业无报。
||“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变化,凡夫外道不能了达”,这里的“变化”这个词,梵文是nirmita,这个词更准确的翻译是“幻化”。佛说,楞伽王啊,世间众生如同幻化师幻化出来的,就是看着有,实际根本没有。记得前面经文中有罗婆那王感叹“为梦所作?为幻所成”,这里就是“为幻所成”。幻化出的众生能造业吗?幻化出的众生会有果报吗?当然“无业无报”。佛说,世间凡夫为幻所成,无业无报,这件事外道和愚痴的人是不知道的。
{依照经文,“楞伽王,能如是见,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分别见”及前文,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怎样才算是正见呢?
|type="[]" coef="2"}
+A、世间万法如梦如幻,这是佛法的正见。
-B、阿赖耶识生出世间万法,这是佛法的正见。
-C、凡夫境界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是佛法的正见。
+D、世间众生无业无报,这是佛法的正见。
||“楞伽王,能如是见,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分别见”,世间万法如梦如幻,世间众生无业无报,这是佛法的正见,其他的见解都是落入了凡夫的分别见。
{依照经文,“由分别故,取著于二”,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因为分别就执取二,首先就是能取与所取之二,进而一切皆二。
+B、因为分别所以二,分别比二更基本。
-C、因为二所以分别,二比分别更基本。
+D、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凡夫其实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分别。
||“由分别故,取著于二”,因为分别就执取二,首先就是能取与所取之二,进而一切皆二。前面讲过二和分别是凡夫的两大基本特征,从这句经文大家要体会,二和分别哪个更基本?是因为二所以分别,还是因为分别所以二?这句经文告诉我们,因为分别所以二,就是分别比二更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凡夫其实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分别。
{依照经文,“法与非法唯是分别。由分别故,不能舍离,但更增长一切虚妄,不得寂灭”,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法与非法仅仅只是虚妄分别上误以为有而实际根本就没有。
+B、由于执著分别,就不能舍离法与非法。
+C、由于执著分别,不仅不能舍离法与非法,还会更加增长虚妄分别。
+D、正是虚妄的不断增长,就不可能获得寂灭。
||“此亦如是,法与非法唯是分别。由分别故,不能舍离,但更增长一切虚妄,不得寂灭”,佛陀继续说,同样的,法与非法也是分别,由于执著分别,就不能舍离法与非法,不仅不能舍离,还会更加增长虚妄分别。前面讨论过了,通常非法比法更虚妄,而且可以一步步地虚妄下去,虚妄是有层次的,可以是虚妄的平方,虚妄的三次方,以致虚妄的N次方。正是虚妄的不断增长,就不可能获得寂灭。
{依照经文,“寂灭”就是“一缘”,而“一缘者是最胜三昧,从此能生自证圣智,以如来藏而为境界”,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什么是“一缘”呢?
|type="[]" coef="2"}
+A、“一缘”的梵文是ekāgra,是《楞伽经》中出现的第六个表示禅定的词。
+B、“一缘者是最胜三昧”,佛说这个一缘就是最殊胜的三昧,是最殊胜的定境。
+C、“从此能生自证圣智”,从这个一缘,这个最殊胜的定境当中,能够出生圣者的智慧。
+D、“以如来藏而为境界”,这个智慧是以如来藏为境界的,显然这里的如来藏是不空如来藏。
+E、“以如来藏而为境界”、“以真如为境界”,以正智攀缘真如。。
||寂灭就是一缘。那什么是一缘?“一缘”的梵文是 ekāgra,这个词什么意思?各位这是《楞伽经》中出现的第六个表示禅定的词。ekāgra有的翻译家译为一心;译为专心;译为专一;译为一境,境就是境界的境,把心念安于一个境界;实叉难陀译为一缘。看下一句经文,“一缘者是最胜三昧”,佛说这个一缘就是最殊胜的三昧,这个一缘就是最殊胜的定境。大家看一缘就是“定”,而且是最殊胜的定。这个一缘,这个梵文ekāgra是个复合词,是由eka和agra两个词组成。eka第一个词就是数字一,一二三的一,所以一缘的一。后半部分agra,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最胜、最上、最高、第一,总而言之最棒。那么一缘的缘是最高、最殊胜的,那缘什么才是最高、最殊胜的呢?看下一句经文,“从此能生自证圣智,以如来藏而为境界”。佛陀说,从这个一缘,这个最殊胜的定境当中,能够出生圣者的智慧。这个智慧是以如来藏为境界的,显然这里的如来藏是不空如来藏,是真如。“以真如为境界”,以正智攀缘真如。


</quiz>
</quiz>
第23行: 第110行:
<quiz display=simple >
<quiz display=simple >


{在种子熏现模型中,种子现行kṛ,kṛ熏习种子,种子依kṛ而起,kṛ依种子而起,种子与kṛ都是依对方而起,故名“依他起”,这就是胜义因果。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型,告诉我们立足于圣者境界回看凡夫境界,只是一场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佛陀安立依他起自性的杂染部分,安立阿赖耶识,目的就是补损减。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阿赖耶识是众生生死轮回的精神主体。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quiz>
</quiz>


BK、BW、FW、JC、JM、L2、L4、LF、LK、MAIN、QA、V0、VF、ZY、行政员用户查核员评论管理员界面管理员监督员管理员、writer
21,004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