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4
个编辑
第11行: | 第11行: | ||
“外道非行处”,外道所走的地方(外道的境界)不是真实的地方;“声闻亦复然”,证阿罗汉修小乘的人,他的境界,也是非行处,也不是真实的行处。“救世之所说”,这里的“救世”指的是佛陀,比喻佛陀是救度世间的人。“救世之所说,自证之境界。”而佛说的才是“自证之境界”,佛陀说的是自己真正证悟的那个真实的境界。 | “外道非行处”,外道所走的地方(外道的境界)不是真实的地方;“声闻亦复然”,证阿罗汉修小乘的人,他的境界,也是非行处,也不是真实的行处。“救世之所说”,这里的“救世”指的是佛陀,比喻佛陀是救度世间的人。“救世之所说,自证之境界。”而佛说的才是“自证之境界”,佛陀说的是自己真正证悟的那个真实的境界。 | ||
<noinclude> | |||
=偈颂34~38总结= | =偈颂34~38总结= | ||
这几个偈颂(楞伽经偈颂34~38)讲的事情,其实概括起来很简单,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佛陀说的遍计所执性是离于有无的,我们认为的“有”是观待于“无”的“有”,说“无”是观待于“有”的“无”,只要由有无观待说“有无”,那么这个时候说的“无”,不是佛陀真正说的“无”,其实观待于“有”的“无”是断灭见。 | 这几个偈颂(楞伽经偈颂34~38)讲的事情,其实概括起来很简单,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佛陀说的遍计所执性是离于有无的,我们认为的“有”是观待于“无”的“有”,说“无”是观待于“有”的“无”,只要由有无观待说“有无”,那么这个时候说的“无”,不是佛陀真正说的“无”,其实观待于“有”的“无”是断灭见。 | ||
第38行: | 第38行: | ||
先有后无、先无后有,这个是什么?这是错觉,是凡夫见。佛陀压根儿没这么说过,不仅佛没这么说过,佛说这事的时候,他是为了批这事儿而说这事儿。现在很多人,把佛陀批的观点,当佛陀的观点在讲,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 先有后无、先无后有,这个是什么?这是错觉,是凡夫见。佛陀压根儿没这么说过,不仅佛没这么说过,佛说这事的时候,他是为了批这事儿而说这事儿。现在很多人,把佛陀批的观点,当佛陀的观点在讲,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 ||
</noinclu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