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4
个编辑
第3行: | 第3行: | ||
== 内容提要 == | == 内容提要 == | ||
=== | === 1、大慧!譬如画像无高无下,愚夫妄见作高下想。未来外道亦复如是,恶见熏习,妄心增长,执一异等,自坏坏他,于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为无。此谤因果,拔善根本,应知此人分别有无,起自他见,当堕地狱。欲求胜法,宜速远离。 === | ||
1.1、第四个比喻——“画”。佛陀说,大慧,画师所画的画中并没有高低,而人们却看出了高低。其实,这些高低不同的事物并不存在。 | |||
1. | 1.2、佛陀说,同样地,在未来的道路上一定会有人,以外道邪见习气而增长虚妄分别。因此,执著一异、俱不俱等四句,从而既毁坏自己,也败坏他人。 | ||
1.3、 “于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为无”。这里的“亦说为无”的“无”梵文是nāstika,意思是“执空者”、“执无者”。 | |||
整句经文的梵文是sadasatpakṣaviviktānutpādavādino nāstikā iti vakṣyanti。 | |||
结合前面经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在未来的道路上,那些执四句、自坏坏他者,反而将远离了“有无”二边而宣说无生法义的人,称为顽空者、断灭者。 | |||
这句经文极其重要!这就是如今佛教界现状的标准写照,佛陀的预见性是不可思议的。 | |||
1.3.1、深度末法时期,宣讲佛陀大乘无生法义,须具备以下条件: | |||
(一)发大心:得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被大量的自诩为佛教徒的人,斥责为顽空见、断灭者。 | |||
(二)有勇气:得接受、承当来自无数佛教徒的批判、抵制、谩骂、围攻、诬陷和诅咒。 | |||
(三)善观空:谩骂,非谩骂,名谩骂,诅咒也是无生。 | |||
1. | 1.4、佛陀说,那些把凡夫境界从来“无生”的法义,当做顽空见、断灭见批判的人,他们诽谤了因果。 | ||
1.4.1、那些说别人顽空、断灭,貌似是在维护因果,殊不知他们维护的世俗因果是假因果。而维护假因果的后果,就是昧于真因果;就是不能认同、不能接受胜义因果。因此,就诽谤了因果。 | |||
1.5、佛陀说,那些把无生法义当作顽空见、断灭见批判的人,他们由于邪见,从而拔除了清净的善根因。 | |||
1.6、这些人被希求殊胜法者远离,这些人落于自他二边见。他们分别有与无,从而落入增益与损减的邪见,地狱应该是他们的去处。 | |||
=== 2、大慧!譬如翳目见有毛轮,互相谓言此事希有。而此毛轮非有非无,见不见故。外道亦尔,恶见分别,执著一异、俱不俱等,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 | |||
2.1、第五个比喻——“翳病”。佛陀说,大慧,那些生翳病的人看见毛,就相互说:看哪,好稀奇啊!其实毛根本没有产生,只是愚痴的翳病患者以为心外有毛存在。 | |||
2.2、因此,毛非有非无,见而非见。同样地,执著外道邪见而虚妄分别,因此,执著有与无的二边,执著俱与不俱,诽谤正法,伤害自己和他人。 | |||
=== 3、大慧!譬如火轮实非是轮,愚夫取著,非诸智者。外道亦尔,恶见乐欲执著一异、俱不俱等一切法生。 === | |||
3.1、第六个比喻——“旋火轮”。佛陀说,大慧,旋火轮不是轮,是愚夫们而非智者们,妄想分别轮的存在。 | |||
3.2、同样地,愚夫们堕入外道邪见,在以为一切事物产生之中,虚妄分别一异、俱不俱。 | |||
注意,凡夫是在误以为心外事物产生这个前提下而执四句的。因此,要想远离四句,就只能是领受心外事物其实没有产生;领受心外事物不过是心的显现,只是虚妄分别。 | |||
=== 4、大慧!譬如水泡似玻璃珠,愚夫执实奔驰而取,然彼水泡非珠非非珠,取不取故。外道亦尔,恶见分别习气所熏,说非有为生,坏于缘有。 === | |||
4.1、第七个比喻——“水泡”。佛陀说,大慧,天下雨的时候,水泡显现得如同玻璃宝珠一般,愚夫们执著玻璃宝珠的存在,跑向那里。其实只是水泡,不是宝珠,愚夫以为是宝珠,就是“非珠非非珠”。 | |||
4.2 、“取而不取”,就是愚夫去抓取宝珠,而实际抓不到宝珠。同样地,愚夫们受到外道分别邪见的习气熏习,他们宣称:由于“缘”——不存在的事物可以生,存在的事物可以灭。 | |||
4.2.1、“非有为生,坏于缘有”,这句话的梵文:pratyayaiḥ“由于缘”;asataḥ utpādaṃ“无而生”,就是不存在的事物产生;sataḥ vināśam“有而灭”,就是存在的事物灭坏。 | |||
注意,“因缘和合事物就生起,因缘不具足事物就消亡——由缘万法生、万法灭”,这是当今佛教界几乎一致公认地对佛陀缘起法的理解。遗憾得很,《楞伽经》说,这是愚夫们被外道邪见的习气熏习而做出的理解,是佛陀不认同的,太颠覆了! | |||
5. | === 5、复次,大慧!立三种量已,于圣智内证离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别。大慧!诸修行者转心、意、识,离能所取,住如来地自证圣法,于有及无,不起于想。 === | ||
5.1、佛陀继续说,大慧,有人通过建立三种量和支,是要依此悟入圣智自证境界,是要依此远离两种自性,但却依然还是妄想分别,有实有事物自性的存在。 | |||
5.1.1、“量”和“支”,是古代印度各种思想学派之间辩论时,所形成的一套论辩规则的学问——因明学里边的两个专有名词。 | |||
(一)“量”分为现量、比量和非量。 | |||
(二)“支”分为宗、因、喻——三支,或宗、因、喻、合、结——五支。 | |||
5.2、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有人只想用因明学而达到证悟圣智境界,远离遍计所执自性和杂染依他起自性,这是不可能的! | |||
5.3、佛陀继续说,大慧,只要转心、意、意识的所依;只要远离自心所现的能取与所取的分别;只要证得如来自证智地,这样的修行者,就不会再生起有与无的妄想。 | |||
=== 6、大慧!诸修行者若于境界起有无执,则著我、人、众生、寿者。 === | |||
6.1、佛陀说,大慧,只要修行者于所得境界,依然执著“有”与“无”,他就一定执著我、人、众生、寿者等人我。 | |||
就是只要执法我,就必然执人我。 | |||
== 梵汉对照 == | == 梵汉对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