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菩提心”的版本间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1,328字节 、 2023年7月4日 (二) 18:23
无编辑摘要
讨论 | 贡献
 
第2行: 第2行:
菩提心是大乘修行的根本,梵文bodhi,音译为菩提,意译为觉。大乘佛法修行就是一个觉的心不断地生起与修为的过程。这个觉的心,在大乘佛法里就叫菩提心。菩提心的法义很深,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进行解读,比如在性空和空性的不同层次解读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的要害,《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二时教法般若经说菩提心是有两个方面组成的,分别起名叫作“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都生起了才算是生起了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就是在世俗谛上,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生起一个心,对于“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修行大乘佛法者,在悲心的驱使下,要对一切众生进行帮助,结果是增加福德,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也叫发愿心,是菩提心的一个方面。胜义谛菩提心,就是在“度一切众生走向涅槃”的心愿的驱使下,在切实度化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的当口,要生起一个心:观一切法是空度,度众生的菩萨是空,被度的众生是空,菩萨度众生这件事儿还是空,从来没有众生被灭度。通俗地讲就是,度了众生还得当没度,这就是胜义谛菩提心,是菩提心的另一方面。
菩提心是大乘修行的根本,梵文bodhi,音译为菩提,意译为觉。大乘佛法修行就是一个觉的心不断地生起与修为的过程。这个觉的心,在大乘佛法里就叫菩提心。菩提心的法义很深,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进行解读,比如在性空和空性的不同层次解读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的要害,《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二时教法般若经说菩提心是有两个方面组成的,分别起名叫作“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都生起了才算是生起了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就是在世俗谛上,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生起一个心,对于“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修行大乘佛法者,在悲心的驱使下,要对一切众生进行帮助,结果是增加福德,这就是世俗谛菩提心,也叫发愿心,是菩提心的一个方面。胜义谛菩提心,就是在“度一切众生走向涅槃”的心愿的驱使下,在切实度化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的当口,要生起一个心:观一切法是空度,度众生的菩萨是空,被度的众生是空,菩萨度众生这件事儿还是空,从来没有众生被灭度。通俗地讲就是,度了众生还得当没度,这就是胜义谛菩提心,是菩提心的另一方面。


依照二时教法的般若经,菩提心由两个方面组成,分别起名叫作“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以二时教法权便中观四重二谛的教理体系来解读两种菩提心。
发心是修行的前提。发心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发心是因,发什么心,结什么果。比如发不起出离的心,发心是渴望着在生死当中轮回得更好,那么即便每天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每天磕大头,每天念金刚萨埵百字明,发心所得的果只是人天善果。也就是不管修行的方式是什么,发心决定了结果,所以佛经里说:“发心即成正觉”。虽然不是只要发心就立即得到正觉。但是发什么心得什么觉,发心是因。比如藏传佛教里五体投地的长头,如果磕头的发心是为了锻炼身体,那和佛法无关,如果发心是为了祈请佛菩萨加持发起菩提心进而觉醒,那和佛法有关。再如吃素的例子,如果吃素的发心是为了身体健康,那和佛法无关,如果吃素的发心是不忍杀生,出于悲心而不食众生肉,这是佛法的修行。对大乘佛法的修行者来说,最重要、根本的发心就是发起菩提心,《华严经》的《离世间品》有一句非常严重的话,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忘失了菩提心,虽然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而最终的结果反而是障道,反而是无法解脱。可想而知菩提心的发心有多么重要。只有发心从梦中醒来,才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没有发起菩提心,哪怕是做再多的世间善法,也和解脱无关。
 
以二时教法权便中观四重二谛的教理体系来解读两种菩提心:


世俗谛菩提心,就是在世俗谛上,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生起一个心,即对于“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悲心的驱使下,要对一切众生进行帮助,结果是增加福德。大乘佛法的修行者,见到众生有苦难,必须要帮,这个必须要帮的心,就叫做世俗谛菩提心。在佛教里,所谓发世俗谛菩提心,也叫作“发愿心”,这样度化众生的愿心,有比如四宏誓愿这样的共愿,还有像弥陀别愿、药师别愿这样的别愿。需要注意的是,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两个心都生起了,才算生起了菩提心。佛法讲“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悲心和福德是世俗谛菩提心的要求,智慧是胜义谛菩提心的要求。世俗谛菩提心是有观修方法的,在《金刚经导读》中,于晓非老师给出了两种修世俗谛菩提心的观修方法:大根器,有胆量和勇气的众生,可以选择做“吸众生黑气”这种菩提观想来修;对于更多的普通修行者,可以选择修“四无量心”来修。
世俗谛菩提心,就是在世俗谛上,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生起一个心,即对于“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要发心度一切众生走向无余涅槃。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悲心的驱使下,要对一切众生进行帮助,结果是增加福德。大乘佛法的修行者,见到众生有苦难,必须要帮,这个必须要帮的心,就叫做世俗谛菩提心。在佛教里,所谓发世俗谛菩提心,也叫作“发愿心”,这样度化众生的愿心,有比如四宏誓愿这样的共愿,还有像弥陀别愿、药师别愿这样的别愿。需要注意的是,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两个心都生起了,才算生起了菩提心。佛法讲“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悲心和福德是世俗谛菩提心的要求,智慧是胜义谛菩提心的要求。世俗谛菩提心是有观修方法的,在《金刚经导读》中,于晓非老师给出了两种修世俗谛菩提心的观修方法:大根器,有胆量和勇气的众生,可以选择做“吸众生黑气”这种菩提观想来修;对于更多的普通修行者,可以选择修“四无量心”来修。
BK、BW、FW、JC、JM、L2、L4、LF、LK、MAIN、QA、V0、VF、ZY、行政员用户查核员评论管理员界面管理员监督员管理员、writer
4,762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