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5
个编辑
小 (导入1个版本) |
|||
第126行: | 第126行: | ||
{对“识”的划分,为什么会有八个识、三个识、两个识,这么多种划分方法?( ) | {对“识”的划分,为什么会有八个识、三个识、两个识,这么多种划分方法?(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 -佛糊涂了。 | ||
- | -菩萨糊涂了。 | ||
- | -佛经翻译错了。 | ||
+识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的不同的功能上进行划分的而已。 | +识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的不同的功能上进行划分的而已。 | ||
第138行: | 第138行: | ||
-究竟中观 | -究竟中观 | ||
{ | {造成历史上和现在很多学习唯识的人被人批评为“入海算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 -这些人智商不够。 | ||
+没有搞清楚佛法的体系,没有抓住佛法的教理体系的纲领。 | +没有搞清楚佛法的体系,没有抓住佛法的教理体系的纲领。 | ||
- | -这些人大头磕的不够。 | ||
- | -这些人不是大德。 | ||
{ | {佛陀三时教法的纲领是什么?(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 -权便中观。 | ||
- | -究竟中观。 | ||
- | -缘生性空。 | ||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 | +“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 | ||
{ | {《楞伽经》这部经非常的殊胜,从法义上讲是为什么?( )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因为讲经的地点楞伽城非常殊胜。 | -因为讲经的地点楞伽城非常殊胜。 | ||
- | -因为请法的人是罗婆那王,身份殊胜。 | ||
-因为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都在楞伽城讲法。 | -因为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都在楞伽城讲法。 | ||
+ | +因为这部经中佛陀把三时教法的教理体系的纲领讲出来了。 | ||
{什么是佛陀弟子们在结集佛陀的经典的时候,结集佛陀的言教的时候的原则?( ) | {什么是佛陀弟子们在结集佛陀的经典的时候,结集佛陀的言教的时候的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