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02/课后自测”的版本间差异
→判断题
小 (导入1个版本) |
楞伽经教材>Admin (→判断题) |
||
第1行: | 第1行: | ||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02= |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02= | ||
'''一、填空题''' | == '''一、填空题''' == | ||
1.由于众生( )、( )的差别,佛陀为不同的众生说法的时候,他讲了不同的法,因此在佛教的教理体系内部就形成了不同的( )系统。 | 1.由于众生( )、( )的差别,佛陀为不同的众生说法的时候,他讲了不同的法,因此在佛教的教理体系内部就形成了不同的( )系统。 | ||
第51行: | 第51行: | ||
<hr class=""> | <hr class=""> | ||
'''二、在线测试题''' | == '''二、在线测试题''' == | ||
=== '''选择题 '''=== | |||
''' | <hr class=""> | ||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 |||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 ||
第63行: | 第64行: | ||
-佛陀对众生有亲疏远近之分。 | -佛陀对众生有亲疏远近之分。 | ||
+由于众生根性、习性的差别。 | +由于众生根性、习性的差别。 | ||
- | -众生的根性没有差别。 | ||
- | -众生的习性没有差别。 | ||
{ | {《金刚经》和《楞伽经》中,同样是“心”字,梵文是citta,词都是一个,但在这两部经当中表达的法义非常不同。为什么?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 -因为《金刚经》容易学、《楞伽经》难学。 | ||
-因为中国和印度,对“心”的理解不同。 | -因为中国和印度,对“心”的理解不同。 | ||
+ | +因为《金刚经》和《楞伽经》分属两套不同的佛法名言系统。 | ||
- | -因为“心”不可说。 | ||
{学通、学懂佛教的必要前提是什么? | {学通、学懂佛教的必要前提是什么?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 -磕完十万大头。 | ||
- | -学会双盘。 | ||
- | -手串必须是檀木珠子。 | ||
+要能够理解佛教体系的内部结构。 | +要能够理解佛教体系的内部结构。 | ||
第96行: | 第90行: | ||
{哪种判教应该是最权威的、最值得信赖的? | {哪种判教应该是最权威的、最值得信赖的?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 +出现在佛经当中的判教,得到了佛的印可的判教。 | ||
- | -汉传教派祖师的判教。 | ||
- | -天台宗、华严宗祖师的判教。 | ||
- | -藏传教派祖师的判教。 | ||
{ | {在哪部经当中,有佛陀印可的判教,佛教起名叫做“三时判教”。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金刚经》 | -《金刚经》 | ||
第108行: | 第102行: | ||
-《胜鬘经》 | -《胜鬘经》 | ||
{ | {初时教法对应的是什么?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菩萨乘 | -菩萨乘 | ||
+ | +声闻乘、缘觉乘 | ||
-如来乘 | -如来乘 | ||
-人天 | -人天 | ||
{ | {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是什么?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 | -声闻乘 | ||
- | -缘觉乘 | ||
+ | +菩萨乘 | ||
- | -人天乘 | ||
{依据《解深密经》的判教,大乘佛法是分成了几个体系? | {依据《解深密经》的判教,大乘佛法是分成了几个体系? | ||
第129行: | 第123行: | ||
-一个 | -一个 | ||
{ | {对佛陀二时教法进行梳理的学派,叫什么派?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中观见派 | +中观见派 | ||
-瑜伽行派 | -瑜伽行派 | ||
- | -显宗 | ||
- | -密宗 | ||
{ | {对三时教法进行理论梳理的学派,叫什么派?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中观见派 | -中观见派 | ||
+瑜伽行派 | +瑜伽行派 | ||
- | -显宗 | ||
- | -密宗 | ||
{ | {十二缘起属于佛陀的几时教法?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初时教法 | +初时教法 | ||
第156行: | 第143行: | ||
-三时教法 | -三时教法 | ||
{ | {《金刚经》讲“心不可得”,属于佛陀几时教法?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初时教法 | -初时教法 | ||
第162行: | 第149行: | ||
-三时教法 | -三时教法 | ||
{ | {《楞伽经》讲“自心所现”,是佛陀几时教法?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初时教法 | -初时教法 | ||
第168行: | 第155行: | ||
+三时教法 | +三时教法 | ||
{ | {在藏传佛教里边,除了格鲁之外,宁玛的大圆满、噶举的大手印、萨迦的道果法、觉囊的时轮金刚,这些各派的修法,它所依止的显教的教理是?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初时教法 | -初时教法 | ||
第181行: | 第161行: | ||
+三时教法 | +三时教法 | ||
{ | {在《解深密经》里边,把佛陀老人家一生的完整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什么?(多选)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初时 | +初时 | ||
第190行: | 第170行: | ||
+三转 | +三转 | ||
{ | {在印度,中观派出现了哪几位大德?(多选)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龙树 | +龙树 | ||
第197行: | 第177行: | ||
-世亲 | -世亲 | ||
{ | {在印度,唯识,也就是瑜伽行派,出现了哪几位大德?(多选) | ||
|type="[]" coef="2"} | |type="[]" coef="2"} | ||
+弥勒 | +弥勒 | ||
第204行: | 第184行: | ||
+世亲 | +世亲 | ||
</quiz> | |||
<hr class=""> | |||
==='''判断题'''=== | |||
<hr class=""> | |||
'''判断题 每题1分;''' | |||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 |||
<quiz display=simple > | |||
{《金刚经》和《楞伽经》分属两套不同的佛法名言系统。 | {《金刚经》和《楞伽经》分属两套不同的佛法名言系统。 | ||
第214行: | 第200行: | ||
-错误 | -错误 | ||
{ | {《金刚经》和《楞伽经》中,同样是“心”字,梵文是citta,词都是一个,但是在这两部经当中表达的法义非常不同。 | ||
|type="()" coef="1"}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 | {识,梵文对应的都是vijñāna,在汉语、在梵文确实都是同一个字。因此,在十二缘起当中的行缘识的“识”,跟《楞伽经》当中的藏识、转识的“识“是同一个法义。 | ||
|type="()" coef="1"}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第228行: | 第214行: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判教是我们学懂、学通佛法的前提,这个前提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得有的。 | {判教是我们学懂、学通佛法的前提,这个前提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得有的。 | ||
第249行: | 第230行: | ||
-错误 | -错误 | ||
{ | {在《金刚经》当中,就有佛陀印可的判教,大家给它起名叫做“三时判教”。 | ||
|type="()" coef="1"}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第270行: | 第246行: | ||
{依据《解深密经》的判教,大乘佛法是分成了三个体系。 | {依据《解深密经》的判教,大乘佛法是分成了三个体系。 | ||
|type="()" coef="1"}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第314行: | 第285行: | ||
+错误 | +错误 | ||
{ | {佛教不是盲修瞎练,它有很深的理论指导,所以历史上的祖师大德,不仅有修有证,而且理论水平、学术水平极高,佛教不反智。 | ||
|type="()" coef="1"}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错误 | -错误 | ||
{ | {《楞伽经》完整系统表达佛陀三时教理体系,它是最方便、最善巧、最了义,《楞伽经》有优势,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先选择学习《楞伽经》的理由之一。 | ||
|type="()" coef="1"} | |type="()" coef="1"} | ||
+正确 | +正确 | ||
第354行: | 第300行: | ||
-错误 | -错误 | ||
</quiz> | |||
</quiz> |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