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7法义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唯识
唯识无境
唯识无境:只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心识之外的事物。
- 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型,表达的就是只有心识,没有凡夫以为的心识之外的事物。
- 唯识——只有心识,梵文就是vijñānamātra。
佛陀三时教法立足圣者境界安立了阿赖耶识,进而安立了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凡夫离分别。
参考阅读:种子熏现模型
参考阅读:眼翳执毛模型
参考阅读:熏习与现行
讲唯识的目的
- 解构我们凡夫的分别。
- 佛陀安立了阿赖耶识,以种子熏现和眼翳执毛为比喻,就是想告诉我们凡夫世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道理可以用三个字来表达,就叫做唯分别,也可以表达为唯了别,对应的梵文词是vijñaptimātra。
参考阅读:八识与唯识
相关经文解析
"一切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别境界"
凡夫境界的一切的事物的根本特征,是自心的境界,但只是自心的分别境界。是错觉,是心外没事物非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导致感觉心外的事物很真实。凡夫境界的这种所谓的真实的存在,其实都是“自心分别境界”。
“无有能见,亦无所见,无有能说,亦无所说”
既然是自心分别的境界,哪里有什么能见、所见,能说、所说,这个能所分离是一场错觉。
“见佛闻法,皆是分别,不起分别,是则能见”
- 以为心外有佛可见,以为心外有法可听,这都是分别,因为能所分离。
- 要离分别,那样才能真正地见到佛。
- 不起分别,远离分别,要从凡夫的分别转变为圣者的无分别,这就是“转识成智”
参考:唯识的两种理解
梵文vijñānamātra和vijñaptimātra都翻译为唯识,但法义不同:
1、vijñānamātra唯识:
唯识、 唯有识,只有阿赖耶识。只有内在心识,没有外在事物——唯识无境。
2、vijñaptimātra唯识:
唯了别、唯分别,只有虚妄分别。凡夫境界只有虚妄分别、只有错觉,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第二种是唯识最准确的定义,是弥勒、无著、世亲唯识思想的主流理解。)
讲唯识是为解构、破增益,唯识无境,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辩中边论颂》
“一切唯了别,似显现无义”。——《唯识二十论》
“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境”——韩镜清
参考:唯识的三大误区
第一、唯识唯的是第六意识。——错!唯识唯的是阿赖耶识,是了别识;
第二、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错!阿赖耶识不是轮回的主体,佛说阿赖耶识恰恰是解构轮回。
第三、阿赖耶识显现出了世界。——错!只是显现出了凡夫误以为有世界的“错觉”(虚妄分别)。
“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 “因缘和合中,愚夫妄谓生,不能如实解,流转于三有。” ——《楞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