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三摩地

净名百科

法义诠释

维基百科

三摩地梵文:समाधि,Samādhi),又译三昧三摩提,意译为等持正心行处,佛教术语,意指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皆可称为三摩地[1],因此又可译为「」、「[2]、「禅定」。

最早出自婆罗门教奥义书》中,亦为传统瑜伽修行方式之一,在《瑜伽经八支瑜伽中为第八支。在沙门传统中也广泛采用,为佛教所沿用,将持戒、禅定、智慧三者合称为三无漏学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3],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4]。阿毘达磨论书中将它列为大地法之一,可通于善、恶。

分类

佛教将禅定分为八个层次,包括四种色界禅那和四无色定。这些定境是越往高处越寂静殊胜的。在高级禅定中,即使连喜悦、快乐都消失,内心只处于极度宁静、微妙和殊胜的状态。

禅那与三昧

禅那与三昧是极为相近的,几乎可视为同义词。但是三昧的范围较大,一切心不散乱的状态都可以统称为三昧,但是禅那专指色界禅与无色界禅。

  • 色界禅定
    • 初禅
    • 第二禅
    • 第三禅
    • 第四禅
  • 四无色定

奢摩他与三昧

奢摩他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重视心的平静与相续不动,以三昧成就为其目标。在定义上,它与三昧也几乎是相同的,只是三昧可以指任何一种心境相续不动的状况,而奢摩它的定义较为狭义,只能用于修行禅那之上。

禅与禅定

此处所说的禅定与禅宗所说的「禅」不同。现代修禅定者只著重在「定」,一般修定者所著重的通常会尽可能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以得轻安境。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

禅宗的这个「禅」字由于梵文「禅那」(ध्यान)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5]。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śamatha,又译为止、定、禅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冥想(即毗婆舍那)过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大乘六度波罗密之一。但是禅宗所谓的「禅」非谓修证「四禅八定」的「禅定」,而是六度波罗蜜的第六度-「般若」。

注释

  1. 瑜伽师地论》:「若略说三摩呬多地,当知由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别故,相差别故,略摄诸经宗要等故。云何总标?谓:此地中,略有四种,一者、静虑,二者、解脱,三者、等持,四者、等至。静虑者,谓:四静虑。……解脱者,谓:八解脱。……等持者,谓:三三摩地,一、空,二、无愿,三、无相。复有三种,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复有三种,谓:小、大、无量。复有二种,谓:一分修,具分修。复有三种,谓: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复有四种:谓:四修定。复有五种,谓:五圣智三摩地。复有五种,谓:圣五支三摩地。复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复有金刚喻三摩地。复有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等至者,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八胜处三摩钵底,十遍处三摩钵底,四无色三摩钵底,无想三摩钵底,灭尽定等三摩钵底。云何安立?谓: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
  2. 大智度论》:「一切禅定摄心,皆言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
  3.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4:「三摩地,谓心一境性。」
  4.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10:「令心无乱,取所缘境不流散因,名三摩地。」
  5. 《俱舍论颂疏》卷28:「问:何等名为静虑?答:由定寂静,慧能审虑,故虑体是慧,定有静用及生慧虑,故名静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