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我见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净名百科

什么叫“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呢?这四个词,对应着四个梵语词,“无我相”的“我”,梵文词是“ātman”,“无人相”的“人”,对应着梵文词是“pudgala”,“无众生相”的“众生”是“sattva”,“无寿者相”的“寿者”是“jīva”。梵语这四个词,是印度那些坚持认为生死轮回背后有独立存在的常一不变的轮回的精神主体的学者们,给这些精神主体起的各种各样的名字。从不同的角度,他们给安立了不同的名相,比如说一个正在生死轮回的人,自我一定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轮回主体,这个“我”梵语叫“ātman”。

法义诠释

我们一个人死了,叫“命根即断”,肉体抛弃了,什么东西轮转到了下一生?印度人把能够轮转于下一生的精神主体,叫作“pudgala”,有时候这个词也音译作“补特伽罗”,鸠摩罗什译作“人”,所以讲“人无我”的时候,实际上严格意义是在讲“补特伽罗无我”。“pudgala”表达的是在生死不断轮转中肉体抛弃了、命根毁断了之后去轮转的那个东西,所以义净把它译作“更求趣”,就是趋向于来生的那个精神主体——“pudgala”。 “众生”,梵语“sattva”,这是从什么角度讲的?从“我所执”的角度讲的。比如说菩萨度众生,往往一个人度众生的时候,心中有众生可度,我今天度了张三,昨天度了李四,明天准备去度王五;他一定认为张三、李四、王五是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被我所度化的众生,梵语就叫“sattva”。

什么叫“寿者”?它对应的梵语是“jīva”,“jīva”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一生从生到死,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这几十年历程,我们的肉体变了,我们的很多事物都变了,但是在我们这一期生命的过程当中,总有一个没变的东西,死死抓住这一期寿命背后不变的那个东西,印度人叫“jīva”,叫作一期寿命的“住执”,就是这一期生命、这几十年的人生历程背后总得有一个没变的东西,对这个东西的执着,印度有的学者就管它叫“jīva”,鸠摩罗什译作“寿者”。

其实在印度,这些思想家们在争论生死轮回背后的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轮回的精神主体的时候,给它起的名字也不仅仅是这四个,还有很多,比如说“puruṣa”“māṇava”。在这里,大家要理解,释迦牟尼老师说,须菩提啊,你看为什么那些大菩萨们,他们度了众生还觉得自己一个没度呢?释迦牟尼老师在这儿举了四个—印度思想家对生命轮回背后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进行描述的—词汇:“ātman”“pudgala”“sattva”“jīva”。佛陀说大菩萨心中,早已没有对轮回于生死背后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的执着了。所以,鸠摩罗什译作“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大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已然没了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能度众生的菩萨的这个独立的精神主体,也已经没有了菩萨所度的那些众生的背后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也就是前边说的,大菩萨度众生,要观:能度众生的菩萨无我、性空,被菩萨所度的众生无我、性空。所以度了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维基百科

我见(atta-diṭṭhi,ātma-dṛṣṭi),佛教术语,佛教认定的错误见解之一,这种见解认为(ātman)是实存的。这经常被等同于萨迦耶见

概论

在古印度宗教中,存在许多对于我的理论,如奥义书传统中的梵我,数论派的神我,此外还有补特伽罗、儒童等等的名称。

佛教认为,在五取蕴中,并不存在著(ātman)。认为有(ātman)实存,是源自于无明造成的错误见解[1],这称之为萨迦耶见说一切有部将萨迦耶见分析为我见和我所见二种[2]

一我见

在《大毘婆沙论》中关于《发智论》“五我见”[3]的论述中评破了“一我见”异说,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记载:极微在佛陀本人的经典中从未出现,可能源于说一切有部等对此《六法论》有关学说的批判性接受。

注释

  1. 《杂阿含经》卷2〈45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识异我,我在识,识在我。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言我真实不舍。』」
  2. 杂阿含经·一〇九经》:「尊者舍利弗于众中坐,世尊入室去后,告诸比丘:未曾所闻,世尊今日善说池譬,所以者何?圣弟子具足见谛,得无间等果,若凡俗邪见、身见根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起,谓忧戚隐覆,庆吉保惜,说我,说众生,说奇特矜举,如是众邪,悉皆除灭,断除根本,如折多罗树,于未来世更不复生。诸比丘!何等为见谛圣弟子断上众邪?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我在识,识在我。」
    迦多衍尼子阿毘达磨发智论》:「此二十句萨迦耶见,几我见?几我所见耶?答:五我见,谓等随观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十五我所见,谓等随观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识中。」
    大毘婆沙论》:「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谓诸经中,佛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尊者舍利子,于《池喻经》中,虽略分别此二十句萨迦耶见,而皆未说几是我见,几我所见。彼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未说者,今欲说之,故作斯论。」
  3. 杂阿含经·一〇九经》:「尊者舍利弗于众中坐,世尊入室去后,告诸比丘:未曾所闻,世尊今日善说池譬,所以者何?圣弟子具足见谛,得无间等果,若凡俗邪见、身见根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起,谓忧戚隐覆,庆吉保惜,说我,说众生,说奇特矜举,如是众邪,悉皆除灭,断除根本,如折多罗树,于未来世更不复生。诸比丘!何等为见谛圣弟子断上众邪?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我在识,识在我。」
    迦多衍尼子阿毘达磨发智论》:「此二十句萨迦耶见,几我见?几我所见耶?答:五我见,谓等随观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十五我所见,谓等随观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识中。」
    大毘婆沙论》:「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谓诸经中,佛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尊者舍利子,于《池喻经》中,虽略分别此二十句萨迦耶见,而皆未说几是我见,几我所见。彼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未说者,今欲说之,故作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