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二时教法
二时教法
佛陀为什么用二谛的模式给凡夫说法?
- 佛陀是大医王,要对治, 对治众生的边见(二边见);
- 凡夫总是用一对对的相待的名言理解、表达、描述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 凡夫境界是相待而生,只能在相互观待中施设名言,不能独立存在;
- 凡夫总是落于两边,总是用落于两边的认知模式来理解和表达这个世界,即二边见;
- 佛陀看我们凡夫就是“二”,只要“二”就是凡夫;
- 所以,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真实世界的巨大善巧就是:紧紧抓住凡夫的“二边见”作为把手,以解构凡夫这个“二边见”的模式来达到彻底解构我们凡夫的目的。
四重二谛的模式
第一组 | 第二组 | |||
第一重 | 第二重 | 第三重 | 第四重 | |
胜义谛 / 真谛 | 缘生 | 性空 | 名言假有 | “离言空性” |
世俗谛 / 俗谛 | 实有 | 缘生 | 缘生性空 | 假有唯名 |
缘生性空 | 缘起无生 | |||
破我执—无我 | 破实执—无生 |
“离言空性” | |||
名言假有 | 假有唯名 | ||
性空 | 缘生性空 | ||
缘生 | 缘生 | ||
实有 |
实有 →→→ 空性
两个次第:
- 前两重二谛:缘生性空——性空——对治我执——无我
- 后两重二谛:缘起无生——空性——对治实执——无生
两重空:
- 性空:是佛陀在生上说空,是方便说。
- 空性:是佛陀在不生上说空,是了义说。
中观
何为中观?
中观是什么?中观不是“不走左路、不走右边、走中间路”,中观是彻底地泯灭左右两边。把左右两边泯灭了,还会有中间吗?根本没中间可走,泯灭二边。 ——于晓非
二时教法中观的两重境界
权便中观 | 在二谛上说中观 | 既不常 也不断 | 对治二边 | 解构凡夫境界上的“真实世界” |
---|---|---|---|---|
究竟中观 | 在空性上说中观 | 因不常 故不断 | 泯灭二边 | 指向真实:用隐密相言说圣者境界上的诸法真实性 |
- 第一重境界:是在二谛上说不二,这是权便中观的不二,并没有让凡夫远离二边见,如:既不常也不断,既非有也非无。
- 第二重境界:是彻底地泯灭二边的不二,这是在空性上名中道,是究竟中观的境界。
三是偈: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八不中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龙树
渐法与顿法
中观见派从《般若经》中提炼出了两种解构模式:
渐修模式:在本体论上对凡夫境界次第消融而证空性,这就是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的修法,适合于钝根众生;
顿悟模式:在认识论上对凡夫境界直接归谬而证空性,这就是龙树《中论颂》里展现的修法,适合于利根众生。
两重无常与两重不二
两重无常
无常 | 生灭无常 | 小乘法里说无常 | 生住异灭 |
---|---|---|---|
大乘佛法的前行法里说无常 | 当生即灭 | ||
无生无常 | 大乘佛法的真正的无常 | 常无故无常 |
两重不二
不二 | 法与法 | 法与法的不二就是纯凡夫境界上的不二。如好与坏,生与灭,常与断,有与无 | 解构凡夫境界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
---|---|---|---|
法与法性 | 法与法性的不二是指凡夫境界与圣者境界的不二。如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五蕴与空 | 引领众生走向解脱、见真实显示诸法真实性的无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