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佛教基础知识
佛教基础知识
佛
“佛”这个字或者“佛陀”这个词,对应的梵文都是“Buddha”。如果用现代汉语解读一下,“Buddha”就是“觉者”,通俗地讲,明白人。释迦牟尼三十几岁坐到菩提树下悟道,宣称自己是觉悟的人,是觉者。
般若
“般若”两个字的梵文为Prajñā(Paññā),是音译,不是意译。在中文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内容,佛陀认为我们凡夫具有两面性,一面是无明所障,另一面是虽然无明所障但又具备着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般若。“般若”这个词在汉传佛教,有的时候勉强意译为“智慧”,但是译成“智慧”后,容易造成误解。比如我们叫世间的聪明为“世智辩聪”,不是佛教要说的智慧。佛教要说的智慧,是我们凡夫内心普遍具有着的、可以打破无明、见到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那种能力,叫“般若”,姑且翻译成“智慧”。翻译成“智慧”容易造成误解,有的时候为了减少误解,往往在智慧前面加个定语,叫“大智慧”,以区别于世间的聪明。但总而言之,佛教的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是凡夫内心具有着的打破无明见佛陀所说的真实的能力。
波罗蜜
“波罗蜜”是梵文词“pārami”这个词的音译,“pārami” 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是过河。过什么河?过生命之河,过生死之河。这是印度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古代印度把不修行而只能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这个生生死死轮回不已的生命的状态,比喻成河的此岸;当经过某种修行能够涅槃了,死了不来了,这个涅槃的境界,印度古人就叫作河的彼岸。因此什么是“波罗蜜”?过河。就是怎么能从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的轮回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
六度
大乘佛法的修行,概括起来,就是修六个“波罗蜜”,就是“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 这“六度”当中,第六个般若度是核心。
近缘三导师
释迦牟尼佛、地藏菩萨、弥勒菩萨
佛的三身
法身佛:法身就是真正的真实性。 报身佛:在色究竟天给登地菩萨说法的佛。 化身佛:释迦牟尼佛就是化身佛,化现到我们梦中为了告诉我们眼前是梦的佛——给凡夫说法的佛。
三乘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声闻乘、缘觉乘属于小乘;菩萨乘是大乘。
学佛八难
第一难:地狱难
第二难:恶鬼难
第三难:畜生难
第四难:生在长寿天(无想天)难
第五难:生在边地胜处难
第六难:盲聋喑哑难
第七难:世智辨聪难
第八难:生于佛前佛后难
种性
佛教里的种性是指领受理解佛陀教理的根性和能力的差别。
- 如来种性
- 声闻种性
- 缘觉(独觉)种性
- 不定种性
- 无种性(一阐提、信不具,菩萨一阐提)
“复次,大慧,有五种种性。何等为五?谓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 ——《楞伽经》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随顺
随顺不是迎合
因为随顺有两重意——随顺众生、随顺真实
随顺 | 随顺真实 | 上求佛道 | 契理 | 善解法相 | 上供 |
---|---|---|---|---|---|
随顺众生 | 下化众生 | 契机 | 知众生根 | 下施 |
戒
佛教的根本戒是三皈依戒
戒 | 居士 | 三皈依戒 |
---|---|---|
五戒 | ||
八关斋戒 | ||
菩萨戒 | ||
男出家众 | 沙弥戒 | |
比丘戒 | ||
女出家众 | 沙弥尼戒 | |
式叉摩那尼戒 | ||
比丘尼戒 |
注:
①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② 从菩萨角度看,“戒”是解脱。
五明
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
印度大乘与中国汉传
大乘佛法 | 印度 | 中国(汉传) | ||||||
---|---|---|---|---|---|---|---|---|
二时教法 | 中观见派 | 龙树、提婆、佛护 | 中观 | 三论宗( 中论、十二门论、百论) | 鸠摩罗什(344-413)
吉藏(549-623) |
性宗( 法性一味、无差别) | 空宗 | |
三时教法 | 瑜伽行派 | 弥勒、无著、世亲 | 唯识 | 唯识宗( 又名法相唯识宗、慈恩宗) | 真谛(499-569)
玄奘(600-664) |
相宗( 法相的差别) | 有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