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四果唯心不可得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是等诸圣人,其心悉迷惑。

srotāpattiphalaṃ caiva sakṛdāgāminas tathā |

anāgāmiphalaṃ caiva arhattvaṃ cittavibhramam || 128 ||

【求译】须陀盘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

【菩译】逆流修无漏,往来及不还;应供阿罗汉,是等心乱惑。

【实译】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是等诸圣人,其心悉迷惑。

“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预流果”是须陀洹,还要来七世才能证阿罗汉。“一来果”就是还要来一世证阿罗汉,“不还果”就是不需要再来欲界了,要在色界受生最后阿罗汉,这就是声闻乘的最高的四个果位,见道之后的四个果位。但是“是等诸圣人,其心悉迷惑”,从佛陀大乘法上讲,证了阿罗汉的还是糊涂的,这也是大乘经才能这么讲,阿罗汉糊涂在哪?只证人无我,不知法无我。

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为愚夫少智,乐寂诸圣说。

triyānam ekayānaṃ ca ayānaṃ ca vadāmy aham |

bālānāṃ mandabuddhīnām āryāṇāṃ ca viviktatām || 129 ||

【求译】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

【菩译】我说于三乘,一乘及非乘;诸圣如实解,凡夫不能知。

【实译】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为愚夫少智,乐寂诸圣说。

“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我讲课有时候说三乘,有时候说一乘,有时候根本就无所谓乘。为什么?两个原因,“为愚夫少智,乐寂诸圣说”。为两种人,因为有两种人的缘故,我因为要为他们说法的缘故,所以我才一会立三乘,一会说一乘,一会儿不分乘。

第一种人是什么?“愚夫少智”者,就是为智慧不足的人,我就得这么方便说。第二种人,“乐寂诸圣”,“乐寂”就是喜欢获得自我的寂静安乐的那些人,为“乐寂诸圣”说,其实就是为小乘行者说。

总结一下,就是佛陀为了两种人说法,也就是为愚夫,为智慧不够的人,和为那些个特别想获得自己的清清静静的寂静安乐的人。为了他们说,我才安立三乘、一乘、非乘。“非乘”就是不分乘。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取,住于无境界,何建立三乘?

dvāraṃ hi paramārthasya vijñaptir dvayavarjitā |

yānatrayavyavasthānaṃ nirābhāse sthite kutaḥ || 130 ||

【求译】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菩译】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建立于三乘,为住寂静处。

【实译】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取,住于无境界,何建立三乘?

“第一义法门”,佛陀说,我说的这么多乘,“第一义法门”就是最后的彻底的那个法门,是什么?是“远离于二取”,“二取”是指“能取”、“所取”,就是以为有一个能抓取的心,有一个被心所抓取的外境,这就是凡夫。“第一义法门”是远离这个“二取”的。“住于”哪里?“住于无境界”。凡夫的境界压根就是心识所现,它是现,根本没生,是一场错觉。如果这样的话,“何建立三乘”?如果能够领受“第一义法门”,能够“远离于二取”——能取所取,能够“住于无境界”的这样一种境界,那么何须跟这儿还弄三乘啊?

诸禅及无量,无色三摩提,乃至灭受想,唯心不可得。

dhyānāni cāpramāṇāni ārūpyāś ca samādhayaḥ |

saṃjñānirodho nikhilaṃ cittamātre na vidyate || 131 ||

【求译】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菩译】诸禅及无量,无色三摩提;无想定灭尽,亦皆心中无。

【实译】诸禅及无量,无色三摩提,乃至灭受想,唯心不可得。

“诸禅”指四禅。“无量”指四无量心。“无色”是指无色界定。“三摩提”也是定,指的是外道的定。“乃至灭受想”,“灭受想”是指灭尽定,小乘的最高果位阿罗汉证得灭尽定。这一切的一切,最后一句话就总结了:“唯心不可得”!也就是小乘修的四禅八定,修四无量心,最后证得阿罗汉,这一切都是心的显现,“不可得”,没有真实。

这是佛陀对前面讲的声闻、缘觉、如来这三大类种性做了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