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若能如是,即是如实修行者行”,如果能做到上文所述那几点,就是大修行者的如实的修行。依照经文,如何才是“大修行者的如实的修行”?
2 “若能如是,即是如实修行者行”,依照经文,“如实修行者行”之后,能够如何呢?
3 dhyāna音译为禅那,更多时候译作“禅”;samādhi音译为三摩地,更多时候是译作“定”。“禅”和“定”都是指心念专注地修行,是外道、小乘和大乘的共法,只是指导的见地不同,因此所得结果也不同。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dhyāna这个“禅”和samādhi这个“定”有什么区别?
4 三摩钵底,是梵文词samāpatti的音译,意译也是“定”,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samādhi的“定”与samāpatti的“定”有什么区别?
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转染成净,这是初地到七地菩萨的修行,依照经文,“汝应如是勤加修学,令所得法转更清净,善修三昧三摩钵底”,应以怎样的方法为重要的手段,才能够一步步地转染成净呢?
6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经文“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为胜乐,如凡修者之所分别”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7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小乘的灭尽定,外道的无想定,都会给修行者带来非常清静的感受,没有烦恼、痛苦,好像是解脱了,但从大乘佛法来说,不是真解脱。为什么说小乘和外道不是真解脱呢?
8 小乘佛教讲的十二缘起,也叫做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十二缘起是讲了哪两个重要的道理?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什么是“空性”?
10 为了空什么而安立的如来藏,叫做“空如来藏”。
11 不空如来藏,就是佛陀安立如来藏是为了表达什么不空。
12 空如来藏——阿赖耶识不生万法;不空如来藏——真如,也不生万法。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来藏不生万法。
13 就破增益而言,二时教法讲空性,三时教法讲唯识性,不要混。空性和唯识性,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学修体系,不能混讲。
14 从补损减角度而言,二时教法立足凡夫境界,通过表诠的方式补损减;三时教法立足圣者境界,通过遮诠的方式补损减。
请将论述答案提交到所在辅导群讨论。
15.[开放式论述题]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请分别论述,为什么小乘和外道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什么才是真正的解脱?(请将论述答案提交到所在辅导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