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057/课后自测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XXX】】

一、填空题

二、在线测试题

选择题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依照经文“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即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根识”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根识”就是前六识,是独立于阿赖耶识之外的不同的分别功能。
B、“根识”就是前六识,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阿赖耶识中杂染种子现行时所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
C、“根识”这个“根”梵文是indriya,就是感觉器官。
D、“根识”就是凡夫以为的感觉器官上生起的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2 依照经文“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即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这里的“习气”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
B、灭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就是“转染成净”,这就是修行。
C、这里的“相灭”指“相的生灭”的“灭”,“相的生灭”就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
D、经文的意思就是:阿赖耶识中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杂染种子灭了,表现为分别功能的前六识也就灭了。

3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阿赖耶识中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杂染种子灭”,能达到此种境界的是谁?

A、见道前的凡夫。
B、登初地到七地的菩萨。
C、至少是登八地的菩萨。
D、彻底“转染成净”的菩萨。

4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二时教法“心境俱空”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二时教法“心境俱空”,既空外境又空“心识”。
B、二时教法空的“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立足于凡夫境界的、凡夫以为的凡夫的内在心识,必须要空。
C、二时教法空的“心识”——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又叫“六识”。
D、二时教法“心境俱空”,空过头了。

5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三时教法“心识不空”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三时教法的“心识”—— 前六识,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
B、三时教法的“心识”——前六识,在阿赖耶识之外还有六个识。
C、三时教法的“心识”,就是前六识,只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而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所以不能“空”,但要“转”。
D、一旦“转染成净”,没有了杂染种子,也就没有了杂染种子的现行,也就没有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的前六识。

6 许多学习中观的人,认为“中观”的“心境俱空”是了义的,“唯识”的“空外境不空心识”是不了义的,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何正确评价这个观点?

A、这个观点完全是正确的。
B、“中观”对“唯识”的所谓不空心识,因而空得不彻底的批评,完全是误解,是不懂“唯识”的曲解。
C、在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中观”与“唯识”没有区别,只是解构的方法路径不同而已。
D、在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中观”比“唯识”更彻底、更了义。

7 “中观”与“唯识”在解构凡夫境界的彻底性上没有区别,只是解构的方法路径不同而已,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A、二时教法解构的方法是“空”,三时教法解构的方法是“转”。
B、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而向凡夫说法,破增益的方法是“空”,所以对二时教法教理体系,全面系统解读的“中观”,被人们称为“空宗”。
C、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向凡夫说法,安立圣者能见的“藏识”而破增益,其方法不是“空”,而是“转”。
D、圣者能见的“藏识”不空,所以对三时教法教理体系,全面系统解读的“唯识”,被后人称为“有宗”。

8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历史上,学者们所持的“中观”与“唯识”的对立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A、中观学者批评唯识,只空境不空心。
B、中观学者认为唯识由于心识不空,因此堕凡夫实有见。
C、唯识学者批判中观,只是一味的空。
D、唯识学者认为中观由于空过头而堕入顽空见。

9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造成“中观”和“唯识”对立关系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中观学者不理解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是立足于圣者境界才能安立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不能空。
B、中观学者把阿赖耶识当成凡夫境界的事,所以觉得阿赖耶识也得空,这样的理解造成了中观批判唯识。
C、中观学者不理解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不能空,但得转,转染成净之后,前六识也就不生起了。因此,唯识的不空心识,是不会堕入实有见的。
D、唯识学者不理解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的特点,其实中观的空,是根本不可能空过头的。

10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历史上,学者们所持的“中观”与“唯识”的融通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A、把中观和唯识这“空有二宗”,当作寻求中道的工具。用中观的“空”对治凡夫的“有”;以唯识的有,纠中观的空。
B、把中观与唯识作为修行的次第来调和二者。认为唯识比中观了义的学者,认为先要修中观,再修唯识。而推崇中观的学者,认为修唯识是修中观的基础,先要修唯识,再修中观。
C、中观的空和唯识的有,根本就不在同一个范畴里,两者根本就不可能形成对治关系。
D、中观与唯识,也只是大乘佛法中两条相对独立的修行路径,它们之间根本就没有修行的次第关系。

11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中观”与“唯识”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A、中观的空和唯识的有,根本就不在同一个范畴里,两者根本就不可能形成对治关系。
B、中观与唯识,也只是大乘佛法中两条相对独立的修行路径,它们之间根本就没有修行的次第关系。
C、中观与唯识之间的关系的误解,核心就是不理解佛陀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的说法的“立足点不同”这个关键点,能够理解这个立足点不同,其余问题都好解决。
D、中观是立足凡夫境界安立的名言系统,唯识是立足圣者境界安立的名言系统,两者的立足点不同,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


判断题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1 阿赖耶识中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杂染种子灭了,表现为分别功能的前六识也就灭了,这句话是佛陀三时教法体系中,指导修行的纲领性表达。

正确
错误

2 阿赖耶识中虚妄分别熏习下的杂染种子灭了,杂染种子的现行也就灭了,这就是“相续灭”。

正确
错误

3 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的区别,中观“心境俱空”属于“空宗”,唯识“心识不空”属于“有宗”,“空有二宗”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佛教界精英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

正确
错误

4 修行可以分为“五次第”:第一次第,修小乘声闻法;第二次第,修唯识;第三次第,修自续中观;第四次第,修应成中观;第五次第,修他空见如来藏。

正确
错误

5 小乘佛法是修大乘佛法的基础,中观是修唯识的基础。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