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114/内容提要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楞伽经》导读114 2-48-01一乘与三乘

内容提要

第二品第48段经文。

【经文】

1、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证圣智行相及一乘行相。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得此善巧,于佛法中不由他悟。”

大慧菩萨请佛宣说自证圣智行相和一乘行相,让菩萨们都能通达自证圣智和一乘,这样就能够在佛法之中不随他人而得领悟。

2、佛言:“谛听!当为汝说。”大慧言:“唯!”

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依诸圣教,无有分别,独处闲静,观察自觉,不由他悟,离分别见,上上升进,入如来地。如是修行,名自证圣智行相。

佛说,要遵循随顺无有分别的教诲,独处隐居,以内自觉智观察,不随他人而得悟入,远离分别之见。以此精进修行,一步步向上,以至证入佛地,这就是自证圣智行相。

【概括为一句话】:以了知“分别是虚妄”的法理为导引,而悟入无分别之见,这就是自证圣智的行相。

3、云何名一乘行相?谓得证知一乘道故。云何名为知一乘道?谓离能取所取分别,如实而住。大慧!此一乘道惟除如来,非外道、二乘、梵天王等之所能得。”

3.1、什么是一乘行相?能够证知一乘道,就是一乘行相。

3.2、什么是证知一乘道?就是由于确认能取与所取分别的虚妄不实,而不再生起分别。

3.3、对一乘的觉知,除如来,其他外道、声闻、缘觉和梵天等等都不曾获得。

4、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有三乘,不说一乘?”

佛言:“大慧!声闻、缘觉无自般涅槃法故,我说一乘。以彼但依如来所说调伏、远离,如是修行而得解脱,非自所得。

4.1、老师,您为什么还要说三乘而不只说一乘?

4.2、佛说,由于他们自己不能获得究竟涅槃之法,对于一切声闻和缘觉,我不向他们说一乘法。

4.3、实译“我说一乘”,对照梵文原本是:我不说一乘。

4.4、一切声闻和缘觉,如来以教导行持、戒律和静定而得解脱,而不是自己就能解脱。

5、“又彼未能除灭智障及业习气,未觉法无我,未名不思议变易死。是故,我说以为三乘。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于无漏界而得觉悟已,于出世上上无漏界中修诸功德,普使满足,获不思议自在法身。”

5.1、由于不能断除所知障;由于不能断除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习气种子,佛不向一切声闻和缘觉宣说一乘。

5.2、由于不能觉知“法无我”;由于不能从“不思议变易死”获得证悟,佛向声闻说三乘。

5.3、只有断除未现行的杂染习气种子,由于觉知“法无我”,才会永绝烦恼习气;才会远离修行声闻所获得的如酒醉般的三昧定境。以此,才能在证得的阿罗汉的清净无漏界中醒过来。

5.4、醒过来之后,再在真正出世间的清净无漏的菩萨界中,修诸福慧功德,获得圆满自在,不思议法身,也就是成佛。

【注意】:在这里把声闻灭尽定比喻为“醉酒状态”,只有从酒醉状态醒过来,再修菩萨道,才能成佛。

关于“不思议变易死”,请回顾第二品,第14段经文的第1讲。

【偈颂】

1、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天乘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诸乘我所说。

天乘和梵乘,是人天乘;声闻乘和缘觉乘,是小乘;如来乘,是大乘。佛说这些乘都是我说的。

2、乃至有心起,诸乘未究竟,彼心转灭已,无乘及乘者。

2.1、只要圣者能见的凡夫心转起了,只要虚妄分别生起了,对于这些乘来说都是不究竟的。

【阐述】:因为当心被“转依”完成的时候,也就是在“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完成的时候,就会领悟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乘和修行乘的众生。虽然佛陀讲,这些乘都是他说的,但佛说这些乘都是对凡夫而言的方便说。登八地回头看,根本没有这些乘。

2.2、实译“彼心转灭已”的“转灭”梵文是parāvṛtta,这个词应译为“转依”。心是转依,不是转灭。

3、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为摄愚夫故,说诸乘差别。

3.1、这一偈颂也出现在第十品的第445颂。

3.2、佛说,就是因为乘的建立是不存在的,所以我才说一乘。只是出于对愚夫们的摄受引导,才说有种种差别的乘。

4、解脱有三种,谓离诸烦恼,及以法无我,平等智解脱。

4.1、三种解脱,指“空、无相和无愿”。

4.2、佛说有三种解脱和“法无我”,能够修行三解脱而证“法无我”,智慧与烦恼就是平等的,以解脱而两者皆舍离。

5、譬如海中木,常随波浪转,声闻心亦然,相风所漂激。

如同大海中的木头随波浪而飘荡,愚痴的声闻随外相而飘荡。

【阐述】:声闻不证“法无我”,执心外有事物,因而被误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的种种的相所转。

6、虽灭起烦恼,犹被习气缚,三昧酒所醉,住于无漏界。

6.1、声闻虽然远离了显现烦恼,但依然被习气烦恼所缠缚。

实译“起烦恼”就是显现烦恼;“习气”就是习气烦恼。

关于显现烦恼和习气烦恼,请回顾第二品,第18段经文的第1讲。

6.2、声闻被如同酒一样的三昧定境所醉,住于他的无漏界中。

【阐述】:“无漏”就是无烦恼。而阿罗汉的无烦恼只是无显现烦恼;只是压制了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现行而已。

7、彼非究竟趣,亦复不退转,以得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7.1、声闻证得的无显现烦恼的境界,其实并未到达究竟处。

7.2、而且住在这个境界还不退转,很难从这个定境中出来。

7.3、声闻以他证得的这个定境的三昧之身,乃至多劫都不能真正觉醒。

8、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悟,声闻亦如是,觉后当成佛。

犹如酒醉之人,由于酒醒才能觉悟,声闻酒醒之后也可以证得佛的法身。

至此《楞伽经》第二品全部学习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