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楞伽经导读026/内容提要”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26/内容提要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026——1-03-13 如来藏光明''' =='''内容提要'''== ==='''一、安立如来藏的目的:破增益和补损减'''=== 佛陀在三时教法里安立如来藏是要讲两件事情。 第一是破增益。安立空如来藏——阿赖耶识,目的就是解构凡夫境界,就是让凡夫知道,凡夫以为的心外存在,不过就如同把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毛根本不存在。 第二是补损减。安立不空如来藏——真如,就是想告诉凡夫,佛陀是有证悟的真实性的。只不过凡夫误执心外的凡夫境界的存在,就使得凡夫无法见到、证得佛陀证悟的真实性了。 如来藏是孕育如来的子宫,破增益和补损减这两件事情就是孕育如来的子宫,没有第三件事情。 ==='''二、为什么如来藏属于三时教法,不属于二时教法'''=== ==== '''1.空性与唯识性''' ==== 空如来藏——阿赖耶识在二时教法里没有,这是因为立足点的问题。 二时教法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因此是用始于凡夫实有见的“四重二谛”来对治凡夫二边,进而泯灭二边而证空性,以这样的原理和方法来破增益。空性就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其实从来、压根就是以根本不存在为其基本特征的,这就是空性。不存在,为什么凡夫感知到了呢?那是因为凡夫无明、糊涂。因此在二时教法里,安立空性是破增益,是解构凡夫境界。 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因此安立了圣者才能见的阿赖耶识,引导凡夫证唯识性,以这样的原理跟方法来破增益。唯识性就是凡夫以为心外的存在,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虚妄分别,这就是唯识性。因此在三时教法里,安立唯识性是破增益,是解构凡夫境界。 因此就破增益而言,二时教法讲空性,三时教法讲唯识性,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学修体系,不能混讲。 ==== '''2.遮诠与表诠''' ==== 不空如来藏——真如,虽然二时教法经典里有真如这个名言出现,但是没有做表诠解读。表诠就是直接陈述、正面肯定的解释。与表诠相对的遮诠就是间接陈述,就是不以肯定形式,而以否定形式做解释。比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遮诠。二时教法里也讲佛陀证悟的真实性,但限于立足于凡夫境界说法,对真实性不能直陈、表诠,只能遮诠。用的最多的名言是实相,对实相的解读充其量是实相与空性不一不异,还是遮诠。 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因此对于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就直陈、表诠。直截了当地说,圣者就是有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并安立名言:真如、如来藏心、不空如来藏。凡夫很好奇真如到底长什么样?证真如是什么感受?当然圣者证悟真实性是不能完全准确地用凡夫分别境界的语言来描述,但既然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所以不能精确描述,也要勉强、近似地描述。 《楞伽经》里有对证真如境界的描述,比如“prabhāvaṃ adhigacchati”,译为“逮自在威光”,就是证得自在的有威力的大光明。用凡夫可以理解的这个光明,来近似地诠表证真如的境界。因此经常在经典中看到“如来藏光明”的表述。而在圣者境界证真如的智慧与真如,两者不是分离的,是不二的。如来藏光明,不是心外的光明,是自心的光明。 ==='''三、如来藏不生万法'''=== 有的佛教教派认为如来藏体系是二时、三时之外的第三个大乘佛教体系。这种观点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佛教学术界都有流传,我不赞同这种观点。 首先,《解深密经》只有三时判教,大乘佛法只有二时、三时两个体系,如果再判出个四时,在佛经中没有依据。再者,《胜鬘经》中明确将如来藏分为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在《楞伽经》中就是如来藏藏识和如来藏心。 虽然有些经典只讲如来藏不空的一面,只讲真如,但这样的经典也是默认如来藏空的一面的。因为证唯识性,解构凡夫心外境界,这是证真如的前提。只有通过唯识,解构凡夫的心外境界,证得的如来藏光明才会是心上的光明,而不落入凡夫分别见;也只有证唯识无境,讲如来藏才不会落入所谓的如来藏生万法的外道见。 历史上有些佛教大德惧怕如来藏,就是担心一讲如来藏,就堕入如来藏生万法的见解。 在印度,有一个永恒的真实本体能生凡夫境界的万事万物,这样的见解是彻头彻尾的非佛教见解。 在汉传佛教,受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道生万物思想”的影响,就总是有佛教徒喜欢掺揉道家思想,将如来藏,将真如比附为道家的“道”,因此如来藏生万法就大行其道了。这也是有人将如来藏斥为外道见的原因。 殊不知,佛法与外道的最大的不共之一,就是佛陀根本不承认世间万法的存在,万法根本不需要生。总之,如来藏不生万法,这是佛法的见解。 =='''经文部分'''== {{L2:1-3/013梵}} {{L2:1-3/013繁}} {{L2:1-3/013简}}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本页使用的模板:
L2:1-3/013梵
(
查看源代码
)
L2:1-3/013简
(
查看源代码
)
L2:1-3/013繁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26/内容提要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