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楞伽经导读034/课后自测B”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34/课后自测B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34B= =='''一、填空题'''==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 <hr class="">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尔时世尊普观众会,以慧眼观,非肉眼观”,这时佛陀用智慧,而不是肉眼观照一切到会的众生,智慧观照与肉眼观看有什么区别? |type="[]" coef="2"} +A、智慧观照是无分别。 -B、智慧观照是有分别。 +C、肉眼观看是有分别。 -D、肉眼观看是无分别。 ||智慧观照是无分别,肉眼观看是有分别。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如师子王奋迅回盻,欣然大笑”,梵文词vijṛmbh译为“奋迅回盻”,表示睡醒后非常振奋的张开大嘴的样子。这句经文在形象的描述哪些内容? |type="[]" coef="2"} +A、佛陀像狮子王一样很振奋地、爽朗地大笑。 +B、形容佛陀很威猛。 +C、佛经中经常把佛陀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D、“狮子吼”是说佛陀发出狮子的吼叫声。 ||佛陀像狮子王一样很振奋地爽朗地大笑,形容佛陀很威猛,佛经中也经常把佛陀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于其眉间、髀胁、腰颈及以肩臂、德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无量妙色光明,如虹拖晖,如日舒光,亦如劫火猛焰炽然”,“德字”梵文是śrīvatsāt,指胸前的“卍”字吉祥符,对这句经文法义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从佛陀的眉间白毫、肋部、腰腿部,胸前的卍字,以及身体上一一毛孔全都放射出光芒。 +B、光芒如明亮的彩虹,如初升太阳的光辉,同时佛陀放出的光芒亦如劫火样猛烈。 +C、佛陀放射的光,具有摧毁一切的能力。 +D、“光”表佛的智慧,佛的智慧能够融化凡夫心中的一切的坚固的执著。 ||从佛陀的眉间白毫、肋部、腰腿部,还有胸前的卍字,以及身体上一一毛孔全都放射出光芒,这个光芒如明亮的彩虹,如初升太阳的光辉,同时佛陀放出的光芒亦如劫火猛焰炽然,这个火是很猛烈的。所以佛陀放射的光,它是能具有摧毁一切的能力的,这个是表佛的智慧,佛的智慧能够融化凡夫心中的一切的坚固的执著。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时虚空中梵、释、四天,遥见如来坐如须弥楞伽山顶欣然大笑,尔时诸菩萨及诸天众咸作是念:‘如来世尊于法自在,何因缘故,欣然大笑,身放光明,默然不动,住自证境,入三昧乐,如师子王周回顾视,观罗婆那念如实法?’”,如何正确解读这段经文? |type="[]" coef="2"} +A、佛陀又如狮子王那般环视四周,难道是观照到了罗婆那王修行所行的境界的缘故吗?这是菩萨们和天神们的疑问。 +B、佛陀已然于一切法,随心所愿了。 +C、佛陀既默然不动,住自证圣智境界的三昧乐中,同时又畅然大笑。 -D、默然不动、住自证圣智境界的三昧乐中的是佛陀的化身。 ||这时空中的大梵天、帝释天和四天王天,看到了佛陀坐在能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相媲美的楞伽山顶,在那里开怀大笑。菩萨们和天神们都在想,佛陀已然于一切法,随心所愿了。今天是什么原因,让佛陀既默然不动,住自证圣智境界的三昧乐中,但同时又畅然大笑,身放光明呢?佛陀又如狮子王那般环视四周,难道是观照到了罗婆那王修行所行的境界的缘故吗?这是菩萨们和天神们的疑问。大乘佛教认为,释迦摩尼这一生就是在我们娑婆世界的一次应化,这个身就是应化身。而如来本身是超越能应化和所应化的分别,如来即便应化于凡夫梦中,而如来本身依然安住于现证的、真实境界的三昧之中。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罗婆那王请,复知菩萨众会之心,及观未来一切众生,皆悉乐著语言文字,随言取义而生迷惑,执取二乘、外道之行”,大慧菩萨先前受到罗婆那王的祈请,知晓各位菩萨们心中的想法,代表大家向佛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大问题是什么? |type="[]" coef="2"} +A、未来众生都乐于执著语言文字,造成思想的混乱。 +B、众生依音声而执实义,执著声闻、缘觉和外道的修行。 +C、凡夫执著能诠的名言,而取名言所指的实义。 +D、“执名取义”是凡夫犯的一个大错误。 ||观未来众生都乐于执著语言文字,而造成思想的混乱,他们依音声而执实义,就会执著声闻、缘觉和外道的修行。凡夫执著能诠的名言,而取名言所指的实义,这是个大问题。 {《金刚经导读》课程当中,用“四重二谛”次第消融、平滑解构模式,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修习佛陀二时教法破增益的四句修法口诀,又叫做“四有四无无障碍观”:“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如何正确理解这四句口诀? |type="[]" coef="2"} +A、前两句对应第一组二谛,“缘生性空”,破“我执”。 +B、后两句对应第二组二谛,“缘起无生”,破“实执”。 +C、第三重二谛“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名言叫“能诠”,名言所指的对象叫“所诠”。“老虎”“月亮”这些名言,暂时姑且认为是有,但是名言所指的对象,凡夫境界上存在的真实性是根本没有的。 +D、“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这一重二谛,完成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要观世间诸法仅仅是言说的假施设。凡夫境界的一切法给解构了,描述法的名言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名言同时被解构。 ||在《金刚经导读》课程当中,修习佛陀二时教法破增益的四句修法口诀,我们叫做佛陀二时教法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注意这其中的第三句,“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或作是念:‘世尊已离诸识境界,何因缘故欣然大笑?’为断彼疑而问于佛”,如何正确理解这句经文? |type="[]" coef="2"} -A、大慧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因此向佛陀提问。 +B、大慧菩萨为了断除会上菩萨们及未来一切众生的的疑问,因此向佛陀提问。 +C、如来已经远离了凡夫杂染的识的显现的境界,佛陀大笑是为度众生的示现。 -D、佛陀因为凡夫境界的因缘而大笑。 ||大慧菩萨为了断除会上的菩萨们的疑问,当然这也是未来一切众生,也包括今天的我们的疑问,他就向佛陀提问了,说既然如来已经远离了凡夫杂染的识的显现的境界,何因何缘让您今天开怀大笑啊?就是您佛陀今天肯定不是因为凡夫境界的因缘而大笑,一定有很深的密意。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即告言:‘善哉,大慧!善哉,大慧!汝观世间,愍诸众生于三世中恶见所缠,欲令开悟而问于我。诸智慧人为利自他,能作是问”,依照经文,大慧为什么要向佛陀提问? |type="[]" coef="2"} +A、大慧看到了众生落入了邪见,为了令众生能够获得觉悟而向佛陀提问,菩萨是自利利他的,是自觉觉他的。 -B、《楞伽经》是由十地菩萨大慧提问,因此《楞伽经》只是对十地菩萨的开示。 -C、我们不是《楞伽经》这本经典所对的根器,根本听不懂《楞伽经》的,学习只是先结个法缘而已。 +D、大慧代替一切众生向佛提问,因此《楞伽经》普摄一切大众。 ||大慧看到了众生落入了邪见,为了令众生包括今天的我们,能够获得觉悟而向佛陀提问,菩萨是自利利他的,是自觉觉他的。所以大家注意,这部《楞伽经》虽然是由十地菩萨大慧提问,但是不能认为这部《楞伽经》只是对十地菩萨的开示,因为大慧是代表一切众生而提问的。有人说这部《楞伽经》是对十地菩萨所讲的,我们各位其实不是这本经典所对的根器,我们现在学习这部《楞伽经》,只是先结个法缘而已。这是根本没有读懂《楞伽经》的人的大错特错的谬论。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 “大慧,此楞伽王曾问过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二种之义,今亦欲问,未来亦尔,此二种义差别之相,一切二乘及诸外道皆不能测”,佛陀说罗婆那王过去、现在、未来都在问佛有关两种法的问题,如何正确理解“二种之义”? |type="[]" coef="2"} +A、“二种之义”梵文是praśnadvayaṃ ,用现在的语言表达就是“两种法”。 +B、这“两种法”是有差别的。 +C、这“两种法”的差别之相,是一切的声闻、缘觉和外道所不能知道的。 -D、二乘和外道也可以讲这“两种法”的差别之相。 ||“二种之义”,梵文是praśnadvayaṃ ,翻过来用现在的语言表达,就是两种法,说这两种法的差别之相,是一切的声闻、缘觉和外道所不能知道的,那么显然这两种法是有差别的。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对这句经文理解正确的有哪几项? |type="[]" coef="2"} +A、佛陀知道罗婆那王想问关于两种法的问题。 -B、“分别解释”的“分别”指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 +C、“分别解释”的“分别”在这里要理解为详细地、一一地解释。 -D、佛陀还有分别。 ||这时佛陀知道罗婆那王想问,关于两种法的问题,注意这里的“分别解释”,这个分别不是指那个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在这里只能理解为详细地、一一地解释。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认真解答罗婆那王关于“二种之义”的问题,目的是要令听闻者用智慧做到哪三件事? |type="[]" coef="2"} +A、思惟观察,离诸分别。 +B、善知诸地,修习对治。 +C、证真实义,入三昧乐。 -D、身放光明,默然不动。 ||“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说佛陀为罗婆那王回答这个问题,目的就是能用智慧做到三件事.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佛陀为罗婆那王回答这个问题,目的就是能用智慧做到三件事,这“三件事”指的是什么? |type="[]" coef="2"} +A、“思惟观察,离诸分别”是讲凡夫在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 +B、“善知诸地,修习对治”是讲见道后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 +C、“证真实义,入三昧乐”是讲登八地之后的修行。 +D、“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二十四个字,概括了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的修行过程。 ||第一件事,思惟观察,离诸分别,这讲的是凡夫在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第二件事,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这是讲的见道后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第三件事,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是讲的登八地之后的修行。从凡夫到成佛,整个的修行用了这二十四个字概括了。 {在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当中,佛陀二时教法破增益的四句修法口诀:“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又叫做佛陀二时教法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在《金刚经导读》课程当中,修习佛陀二时教法破增益的四句修法口诀,叫做佛陀二时教法的“四有四无无障碍观”。四句话:“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 {有人说《楞伽经》是对十地菩萨所讲的,我们不是这本经典所对的根器,我们作为凡夫是听不懂、学不了《楞伽经》的,现在学习《楞伽经》,只不过是混个脸熟,先结个法缘而已。这是根本没有读懂《楞伽经》的人的大错特错的谬论。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有人说这部《楞伽经》是对十地菩萨所讲的,我们各位其实不是这本经典所对的根器,我们现在学习这部《楞伽经》,只是先结个法缘而已。言外之意,就是我们作为凡夫是听不懂、学不了《楞伽经》的,我们现在学习《楞伽经》,只不过是混个脸熟。这是根本没有读懂《楞伽经》的人的大错特错的谬论。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二十四个字概括了,从凡夫到成佛整个的修行的过程:第一件事,思惟观察,离诸分别,这是凡夫在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第二件事,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这是见道后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第三件事,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是登八地之后的修行。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佛陀为罗婆那王回答这个问题,目的就是能用智慧做到三件事。第一件事,思惟观察,离诸分别,这讲的是凡夫在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第二件事,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这是讲的见道后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第三件事,证真实义,入三昧乐,这是讲的登八地之后的修行。从凡夫到成佛,整个的修行用了这二十四个字概括了。 </quiz> <hr class="">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34/课后自测B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