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BK:须陀洹”的源代码
←
BK:须陀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BK
您没有权限编辑
BK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净名百科'''= ==法义诠释== 小乘初果,小乘见道位。 =维基百科= '''须陀洹'''(Srotāpanna,Sotapanna),又译为'''须陀桓'''、'''须陀般那''','''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钵囊'''等,义译'''预入'''、'''沟港'''、'''至流'''、'''预流'''、'''入流'''等,[[佛教]][[术语]],是[[佛]]的[[四双八辈]]弟子中的最初位阶,[[上座部]]和[[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都设[[沙门四果]]中的果位。 ==概论== 须陀洹(Sotapanna)是由sota(意为河流),与āpanna(进入者、胜者),合成,字面意义为进入河流者、于河流中的胜者。 [[释迦牟尼佛]]以河流来比喻[[八正道]]<ref>《杂阿含经》〈843经〉:「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谓流者,何等为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流者,谓:八圣道。』 」</ref>,遵行八正道即是入流。能够入流的要素(入流支)有四个: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 (佛教)|正法]],如理思惟以及遵行正法(法、次法向)<ref>《杂阿含经》〈843经〉:「复问舍利弗:『谓入流分,何等为入流分?』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ref>。遵行以上四者,就能够成就向须陀洹。成就[[四不坏信]],就可证须陀洹果<ref>《杂阿含经》〈843经〉:「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ref>。 ==果位== 证初果的先决条件是[[四预流支]]: # 亲近善士 # 听闻佛法 # 内正思惟 # 法次法向(依循正确的修道次第)<ref>《[[吉祥经]]》、《[[自说经]]》、杂阿含843经</ref> 因此成就[[四不坏信]]者,就证得须陀洹果。须陀洹果与[[斯陀含]]果的成就,代表[[三无漏学]]中的戒行圆满<ref>《清净道论》〈序品〉:「戒是阐明为须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慧是阿罗汉果的原因。因为证得须陀洹的人称为戒圆满者,斯陀含果亦然。」</ref>,虽尚不能够永远脱离[[轮回]],但已永远不会坠落至[[三恶道]],在于[[人]]、[[天界|天]]中,至多往返投生七次,就可以究竟解脱<ref>《杂阿含经》卷39〈1044经〉:「又复,于佛不坏净成就,于法、僧不坏净成就,是名圣弟子四不坏净成就,自现前观察,能自记说:我地狱尽,畜生、饿鬼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ref>,因此又称七有。 在说一切有部的《杂阿含经》中说, 要得到须陀洹果,要修行[[五根]],断[[三结]]<ref>《杂阿含经》〈644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ref>。在巴利圣典中, 初果的质素是:「那些断除了三结的比丘,能得须陀洹,不会堕落恶道,肯定会得到觉悟。」<ref>中部蛇喻经</ref>断三结(即[[三缚结]]),即[[有身见]]<ref> 《[[杂阿含经]]·一〇九经》:「尊者舍利弗于众中坐,世尊入室去后,告诸比丘:未曾所闻,世尊今日善说池譬,所以者何?圣弟子具足见谛,得无间等果,若凡俗邪见、身见根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起,谓忧戚隐覆,庆吉保惜,说我,说众生,说奇特矜举,如是众邪,悉皆除灭,断除根本,如折多罗树,于未来世更不复生。诸比丘!何等为见谛圣弟子断上众邪?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我在识,识在我。」<br /> [[迦多衍尼子]]《[[阿毘达磨发智论]]》:「此二十句萨迦耶见,几[[我见]]?几[[我所见]]耶?答:五我见,谓等随观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十五我所见,谓等随观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识中。」<br /> 《[[大毘婆沙论]]》:「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谓诸经中,佛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尊者舍利子,于《池喻经》中,虽略分别此二十句萨迦耶见,而皆未说几是我见,几我所见。彼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未说者,今欲说之,故作斯论。」 </ref>、疑见、戒禁取见三种<ref>说一切有部的《法蕴足论》卷3:「预流果者,谓现法中,已于三结,永断遍知:谓有身见、戒禁取、疑。彼住此断中,未能进求一来果证,名预流果。」</ref>: #断[[有身见]]:不持[[我见]],即在见解上,不再认为[[五蕴]]有“我”、“真我”、“实我”、“灵魂”。 #断[[疑见]]:即断除了对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虑,对佛、法、僧等有了坚固不变的信心,不再怀疑。对因缘果报之理不再产生疑惑。 #断[[戒禁取见]]:入流圣者见证了苦集灭道与涅槃的过程,能分辨有益与无益的行为,不再迷信于无益的宗教仪式、禁忌、戒条等。 但在上座部的巴利圣典中, 要得到须陀洹果, 须具有七种智: # 没有五盖的污染,如实知,如实见,内心有觉悟真理的能力,得第一种智。 # 反复修习, 常修习(没有五盖的污染),得到止息,寂灭,得第二种智。 # 没有外道有这样的见解,得第三种智。 # 依法的本质而行,无论犯了任何戒,都会立即向导师或智者同修忏悔,说出自己的过失,好让将来约束自己,不再毁犯,得第四种智。 # 即使要为同修做各种辛劳的工作,自己也不会忽略戒增上学,心增上学,慧增上学,得第五种智。 # 当如来讲授法和律时,会求取义理,思维作意,全心全意地聆听法义,得第六种智。 # 当如来讲授法和律时,会得到一份由法义所带来的乐受,会得到一份闻法的欢悦,得第七种智。<ref>中部.48.憍赏弥经</ref> 得须陀洹果的圣者,有两个特点: #不堕法(avinipata-dhamma),又称不堕恶趣法,确立戒行,不犯导致投生恶趣的六种恶事<ref>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分裂僧团及持邪见。《律藏》</ref>,不会得恶果报,不会堕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ref>《[[三宝经]]》、增支部2.1</ref> #正定聚( sammatta-niyata),又叫正性决定、决定正向三菩提、决定正向于正觉,成为须陀洹之后,定力不退,因此再也不会转为凡夫,必定到达最高的觉悟。 ==参见== *[[沙门四果]]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罗汉]] ==注释== [[Category:二时教法]] [[Category:金刚经导读]] [[Category:净名百科]] [[Category:维基百科]] [[Category:经文分词]] [[Category:分词详解]] [[Category:百科词条]]
返回至“
BK:须陀洹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BK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