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楞伽经导读
免责声明
楞伽经导读
搜索
查看“楞伽经导读009/内容提要”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09/内容提要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009'''——'''1-02-02识和智''' == '''内容提要''' == === '''一、如果不能理解佛法,切勿诽谤。''' === 由于佛陀的思想对我们凡夫的思想是极具颠覆性的,因此学习理解佛陀教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听了佛陀三时教法,不能理解,不能认同,也没有关系。可以把佛陀的教法当作一种思想文化来学习,看看历史上竟然还有这样的思想者如此地理解、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特别要提醒的是,务必不要自己不理解佛陀的教法而生诽谤,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 '''二、识和智''' === “境界自心现”的“心”既代表凡夫心,也代表圣者心。在《楞伽经》当中圣者心起名叫“智”,对应的梵文是jñāna。凡夫心起名叫“识”,对应的梵文是vijñāna。 印度语言学家认为“名出于动”,认为所有的名词都必须来源于动词,动词就是这个名词的动词词根。要准确把握名词的含义,就必须找到这个名词的来源——它的动词词根。vijñāna和jñāna这两个词有一个共同的词根就是jñā,意思是知道、了知、了解。 识的梵文词比智的梵文词多了一个词头vi,词头vi表示分离、分开。表示凡夫心的识vijñāna,就是一种分离的认知模式。而表示圣者心的智jñāna,没有vi,表达的是一种不分离的认知模式。 === '''三、藏识''' === 1.藏识的“藏”对应的梵文是ālaya,基本含义是房间,引申义就是能储藏东西的空间。很多翻译家把ālaya译作藏,就是收藏的意思。这个词也经常音译成阿赖耶。所以藏识——阿赖耶识,对应的梵文是ālayavijñāna,就是具有收藏的功能的识。 2.藏识(阿赖耶识)排在八识中的第八位。说有八个识只是一种说法的方便。其实识只有一个,就是藏识(阿赖耶识)。前七个识只是这个藏识在某种情况下显现出来的功能而已。前七个识并不独立于这个藏识之外。 3.藏识是三时教法的核心词汇,二时教法不讲藏识。阿赖耶识是三时教法的标志性名言,大讲特讲阿赖耶识的经典一定是三时教法的经典。在二时教法、般若经里边,讲的是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4.为什么二时教法不讲藏识,而三时教法才讲藏识呢?这是由三时教法的特点决定的。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向凡夫说法,藏识就属于“自所得圣智证法”。 藏识是登初地以上的菩萨、圣者才能见的凡夫心。藏识是圣者才能见,这件事是重点中的重点,是要害中的要害。 为什么二时教法里没有藏识?因为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因此二时教法里的凡夫心是凡夫自己当下的这个觉知,就只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二时教法也无法讲第七识末那识。为什么?《楞伽经》后面经文讲:“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就是只有依止于藏识,才有末那识的转起。因此不讲藏识就无法讲末那识。 == '''经文部分''' == {{L2:1-2/002梵}} {{L2:1-2/002繁}} {{L2:1-2/002简}}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本页使用的模板:
L2:1-2/002梵
(
查看源代码
)
L2:1-2/002简
(
查看源代码
)
L2:1-2/002繁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09/内容提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