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楞伽经导读020/内容提要”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20/内容提要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020'''——'''1-03-07二时空与三时转''' =='''内容提要'''== ==='''一、“时楞伽王寻即开悟,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別”。'''=== 大乘佛法的修行,分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证道位,开悟就是见道而登初地的境界。罗婆那王在深深地领受了心外的世界不过是“自心所现”的分别境界时立刻开悟了。“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別”,这十二个字是见道之后境界的一个标准描述。 ==='''二、“离诸杂染”的含义'''=== 杂染是指虚妄分别而熏习的杂染种子。离是远离,远离杂染就是不再熏习杂染种子,就是开始了“转染成净”的修行,这就是登地菩萨了。 “离诸杂染”是实叉难陀依据自己的理解的一个引申翻译。对照梵文原文parāvṛttāśraya,应该翻译成“转变所依”。 这个词的前半部分parāvṛtta是“转变”的意思。后半部分āśraya,实叉难陀在《楞伽经》后边的经文当中,往往都翻译成“所依”或“所依因”。所依是现行的所依,因此这个所依就是无始以来虚妄分别熏习的那些杂染种子,所以实叉难陀译成“杂染”,也是可以的。 parāvṛtta这个词确实也有远离的意思,但这个词更基本的含义不是“离”,是“转”。它来自于动词词根vṛt,vṛt就是“转”。因此与其说是“离”杂染,不如说是“转”杂染,“转”所依,“转”染成净。 ==='''三、二时空与三时转'''=== 描述大乘佛法的修行,如果选择最简洁的名言来表达的话,就是两个字:第一是“空”,第二是“转”。 '''1.佛教说空,空什么?''' “空”是佛教的标志,佛教也被称为空门,《楞伽经》当中对“空”有全面的阐述。首先就是空什么?空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才能空? 对于空什么的第一种表述,就是“空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这是空的对象。'''佛教说的空,空的是原本不存在,只是凡夫无明所障,误以为的存在。如果原本就存在,那这个存在就没必要空了,而且也空不掉了。'''所以空不是把原先的存在给空掉了,不是把原先的存在变为了不存在,而是空原本就不存在,只是凡夫糊涂,误以为的存在。这就是对空什么的第一种表述,空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 那么凡夫以为存在,就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所以对空什么的第二种表述就是空什么?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 '''2.二时教法“心境俱空”''' 佛陀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因此,在二时教法里,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叫作外境,这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不仅如此,在二时教法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心,注意这也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因此在二时教法里,不仅要空六尘的外境,同时也要空六识的心识,这在二时教法里叫作“心境俱空”,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 '''3.三时教法“转识成智”''' 既然空的对象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是凡夫以为的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那么引申一下,就是'''圣者认为的存在就不在空的范畴,圣者以为的存在不是空的对象'''。 '''佛陀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是圣者以为的存在,因此阿赖耶识不是空的对象,不能空'''。因此在三时教法里,如果说空只能空外境,就是空那个“毛”。但是,'''造成凡夫误以为有毛的这个机制,这个阿赖耶识不能空'''。 因此,'''在三时教法里,空外境不空心识'''。这是唯识的特点,是唯识的殊胜。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导致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而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虚妄分别又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杂染种子。杂染种子的熏习与现行,确实让凡夫误以为有凡夫境界的存在,所以才说它是杂染,不是清净。怎么办?“转”——转染成净。 三时教法安立阿赖耶识,首先就是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外境(毛)根本不存在。'''对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外境,在三时教法里,空它都是多余的'''。'''在三时教法里外境不存在,而凡夫非误以为外境存在的这个错觉,这个虚妄分别存在'''。因此在三时教法里要做的就是把错觉转为正觉,把分别转为无分别,这就是转染成净,就是转识成智。'''注意是“转”不是“空”,只能转,不能空。''' ==='''四、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绝没有丝毫不同!'''=== '''1.三时教法里的六识,不同于二时教法里的六识。''' 在二时教法里,这个六识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的心,是属于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因此要空。 那么在三时教法里,这个六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就是阿赖耶识,六识与阿赖耶识的关系是海浪与大海的关系。所以三时教法里的六识不能空,要转。 '''2.三时教法来讲,最终的结果也是“心境俱空”。''' 转染成净之后,没有了杂染种子的现行,也就没有了现行时的分别的功能,六识自然而灭,因此从三时教法来讲,最终的结果也是“心境俱空”。 因此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绝没有丝毫不同,解构的都是彻彻底底,没有留一丁点的尾巴。 '''3.总结一句话,二时教法的修行,核心是“空”;三时教法的修行,核心是“转”。''' =='''经文部分'''== samanantaraprativibuddhe parāvṛttāśraye svacittadṛśyamātrādhigame ’vikalpapracārasthitasya laṅkādhipateḥ pūrvakuśalamūlasaṃcoditasya sarvaśāstravidagdhabuddher yathātathyadarśanasyāparapraṇeyasya svabuddhivicālanakuśalasya tarkadṛṣṭivyapetadarśanasyāparapraṇeyasya mahāyogayogino mahāviśvarūpadhāriṇa upāyakauśalyagatiṃgatasya sarvabhūmyuttarottarasvalakṣaṇādhigamanakuśalasya cittamanomanovijñānasvabhāvavivekaratasya trisaṃtativyavacchinnadarśanasya sarvakāraṇatīrthyavyapetabuddheḥ tathāgatagarbhabuddhabhūmyadhyātmasamāpannasya sthitabuddhabuddher gaganād adhyātmavedyaśabdam aśrauṣīt | 【菩譯】爾時羅婆那十頭羅刹楞伽王,見分別心過,而不住於分別心中。以過去世善根力故,如實覺知一切諸論,如實能見諸法實相,不隨他敎善自思惟覺知諸法,能離一切邪見覺知,善能修行如實行法,於自身中能現一切種種色像,而得究竟大方便解。善知一切諸地上上自體相貌,樂觀心意意識自體,見於三界相續身斷,離諸外道常見,因智如實善知如來之藏。善住佛地內心實智,聞虛空中及自身中出於妙聲,而作是言: 【實譯】時楞伽王尋卽開悟,離諸雜染,證唯自心,住無分別,往昔所種善根力故,於一切法得如實見,不隨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觀察,永離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爲修行師,現種種身,善達方便,巧知諸地上增進相,常樂遠離心意意識,斷三相續見,離外道執著,內自覺悟,入如來藏,趣於佛地,聞虛空中及宮殿內咸出聲言: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本页使用的模板:
L2:1-3/013梵
(
查看源代码
)
L2:1-3/013简
(
查看源代码
)
L2:1-3/013繁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20/内容提要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