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BK:二谛”的源代码
←
BK:二谛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BK
您没有权限编辑
BK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净名百科'''= ==[[纵向判教]]== [[二时教法]] ==[[横向判教]]== [[破增益]] ==法义诠释== 龙树说佛陀为众生说法,是依据二谛的模式而宣说的。二谛就是两条道理,那这两条道理是什么呢?一个叫作“世俗谛”,另一个,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成“第一义谛”,更多时候被称为“胜义谛”。 二谛是引领着我们趋向佛法甚深真实的一个阶梯、一把钥匙。 二谛是递进模式 但是一定要理解,二谛是个模式。很多人、很多佛教学者争论具体的世俗谛到底是什么内容、胜义谛是什么内容。我们看佛经,看印度的论师在论述二谛的时候,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其实二谛仅仅是个模式。什么是世俗谛?世俗谛是佛陀为了度化我们世俗的凡夫,他老人家往往迫不得已向我们凡夫有所妥协而建立的道理。为什么是“世俗”?就是佛陀老人家为了度化世俗的凡夫,向我们世俗的凡夫做妥协了。但同时又是个“谛”,它是个道理,也就是基于佛陀对凡夫所做的迁就而建立的道理。佛陀度众生,不妥协可以吗?不可以。因为佛陀老人家是智者,而我们是彻头彻尾的颠倒梦想的凡夫。智者与凡夫之间的距离是巨大的,佛陀老人家度化我们这些凡夫的时候,一定要有方便,要有手段,而二谛就是他老人家在二时教法中所表现出来的,度化我们凡夫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便和手段。首先就体现在他要建立世俗谛,建立世俗谛的目的就是跟我们这些凡夫勾上,能够跟我们有接口,搭上手了。一旦建立了一个世俗谛、搭上手了,佛陀一定要依据这个世俗谛引申出来他老人家作为智者在这个世俗谛之上的一个更殊胜的理解,这个就叫作胜义谛。形象地讲,佛陀建立一个世俗谛,目的是跟我们勾上;胜义谛是勾上之后拉着我们向他老人家那个方向行走一步。再做个比喻。佛陀今天说法,什么是今天的世俗谛?那佛陀老人家一定要观我们今天的凡夫,此时此刻这个听法的凡夫,他的思想境界、他的水平、他的层次。假如说今天听法的凡夫,思想境界是一层楼的水平,那佛陀老人家今天说法的时候,就会把世俗谛建立在一层楼上,那二层楼就是今天的胜义谛。如果今天听法的弟子已然是二层楼的水平了,佛陀今天说法,就会把世俗谛建立在二层楼上,三层楼就是今天的胜义谛。如果今天听法的学生的水平境界已然是三层楼的水平了,那佛陀今天说法的时候就会把世俗谛建立在三层楼上,四层楼就是胜义谛。佛陀就是通过这样一个递进的模式,把我们一步步地从凡夫的境界解构到趋向智者的境界。两种随顺二谛其实表征着佛陀说法具有两种随顺。首先,佛陀说法要随顺众生,也就是佛陀说法要观众生的根机,要观众生的水平。不随顺众生,佛陀的说法高高在上,跟我们凡夫没有接口,那么就无法度众生。第二个随顺,就是随顺真实,在随顺凡夫的基础上构建了世俗谛,但佛陀不是为了妥协而妥协,不是为了随顺我们凡夫而随顺,他老人家随顺众生的目的是要跟我们有接口,要拽着我们走向圣者的境界,所以他一定要依据世俗谛建立起依据这个世俗谛而有的一个胜义谛,而胜义谛的建立就是随顺真实。所以世俗谛的建立是随顺众生,胜义谛的建立是随顺真实。这两个随顺缺一不可,如果有偏废,都不是真实的佛法。比如说只一味地随顺众生而不随顺真实,也就是一味地迎合凡夫,向凡夫妥协,而不具有引领着凡夫从凡夫境界走向智者境界的功能;只随顺众生不随顺真实,这样的佛法不是真实的佛法,是相似佛法,甚至是心灵鸡汤。其实当今时代的佛教书籍的市场上,充斥着的都是相似佛法、心灵鸡汤。也就是这些法让凡夫听起来欢欣鼓舞,特别契合凡夫的心性,说穿了其实是与凡夫的无明相应了,根本不具备接引凡夫走向真实的功能,因为它只有随顺众生,没有随顺真实,这是相似佛法,不是真实的佛法。如果反过来,只一味地追求随顺真实,而忘记了众生的现实水平,缺少了随顺众生的一面,那么这样所说的法:第一,高高在上,无法度众生;第二,还会引起众生的误解,众生误解了,就要怀疑,甚至要诽谤。如果说的法一味地随顺真实而不随顺众生,脱离了现世众生的水平,让众生对所说的法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诽谤,那么说法者是有过失的。所以佛陀教法是两个随顺,随顺众生与随顺真实,哪一面都不能偏废。佛陀在二时教法中建立的二谛模式,就是随顺众生与随顺真实一个非常巧妙完美的体现。二谛模式,实际上是一个递进模式,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模式,也就是经过一对一对的几重二谛,把我们从凡夫境界,一步步地解构,让我们趋向圣者的智慧。具体地讲,建立起第一重二谛,就是有一个第一重的世俗谛和胜义谛,那么在建立第二重二谛的时候会发现,第一重二谛的胜义谛就会成为第二重二谛的世俗谛,在构建第三重二谛的时候,第二重二谛的胜义谛,就会成为第三重二谛的世俗谛。重重二谛是环环相扣,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把我们从凡夫的境界引向智者的境界。 佛陀用二谛说法对治的是我们凡夫什么病呢?这个病在佛教里边就叫“边见”。佛陀认为,我们凡夫既然是凡夫,肯定要犯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边见。举个形象的例子:有的人开车在高速路上压着左线跑,你告诉他说压左线跑不对,他一转脸又改成压右线跑;你跟他说压右线跑不对,他一转脸又改压左线跑—压左线跑不对,压右线跑同样还是不对,他怎么就走不到中间?这是个比喻。佛陀看我们这些凡夫在思想上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是这种边见—我们不是偏了左就是偏了右,偏左、偏右都不对。在佛陀看来,我们凡夫最容易犯的一对儿边见是什么?佛陀看我们这些凡夫最容易犯的一对儿边见就叫作“常见”和“断见”。常见相当于压左线跑,断见相当于压右线跑。什么是常见?佛陀说我们这些凡夫首先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我们非认为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不管是外在的物的存在还是内在的心的存在,总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存在主体—就是“我”,人我、法我,那个常一不变性、那个独立存在性。认为有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这就叫常见。所以佛陀用二谛说法,在胜义谛上佛陀说无自性、性空,对治的就是我们这个常见。佛陀说凡夫境界上的存在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常—没有这个常,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但是凡夫难度啊!你破了他的常见,他马上倒到常见的对立面—断见。跟他说压左线跑不对,他一转身就变成压右线跑,还是不对。常见的对立面是断见。什么叫断见?就是因果的关系断了。比如有人听了无常的道理,会想:一切都是刹那变化的,没有常,那我今天一早出来上班,出来一天工作,刹那都是变化的,那我到了晚上回家,推门一进屋,后果应该是什么?后果是我媳妇说:“哎,你是谁啊?”—应该不认得我了。可是,是这个结果吗?不是的。老王出去上班一天,或者出差几日,等回到家的时候,不仅媳妇没有不认得老王,媳妇还说:“哎呀,走了这么多天想死我了。”媳妇还在家思念着老王,没有不认得老王。那么没有常,为什么老王出差几天回来媳妇还认得他?从释迦牟尼的观点看,此一时刻的老王绝不是前一时刻的老王,没有常,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没有问题。但是,佛陀为什么用二谛说法?在胜义谛上说性空、说无自性,对治的是我们的常见,告诉我们不常,此一时刻老王绝不是前一时刻老王;但是二谛说法,此时的世俗谛的缘生性我们不能丢,也就是从世俗谛的缘生性上讲,虽然此一时刻老王绝不是前一时刻老王,但是此一时刻老王是依前一时刻老王而有的。换句话说,前一时刻的老王是此一时刻老王的缘。因此这种缘生性就确保着虽然此一时刻老王跟前一时刻老王相比,绝不相同,但相似。再表述一遍。下一时刻老王跟此一时刻老王相比,绝不相同,因为佛陀在胜义谛上讲,凡夫境界的存在是无自性、是性空、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刹那都是变化着的,所以下一时刻老王跟此一时刻老王相比,绝不相同。但是佛陀二谛说法,胜义谛上说无我,但是在凡夫境界上,此时此刻世俗谛的缘生性暂时不能丢弃。从缘生性上讲,下一时刻老王跟此一时刻老王相比,虽然绝不相同,但是下一时刻老王是依此一时刻老王而有的,此一时刻老王是下一时刻老王的缘。那导致的结果就是:下一时刻老王跟此一时刻老王相比,虽然绝不相同,但相似。这样就可以理解了,老王出差几日回到家里,从佛陀的观点看老王这几日刹那都是变化的,那么他回到家里,为什么他的媳妇还认得老王?从释迦牟尼的观点看,绝不是一个相同的老王回来了,而是一个相似的老王回来了。这个相似性确保着老王的媳妇还认得老王。当然了,老王出差几日回到家里之所以还认得他媳妇,从释迦牟尼的观点看,绝不是一个相同的媳妇在家等着老王呢,而是个相似的媳妇在家等着老王呢,这个相似性确保老王回到家里还认得他媳妇。佛陀用二谛说法,胜义谛上告诉我们,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但是对于凡夫而言,此时此刻世俗谛缘生性不能丢,所谓世俗谛缘生性不能丢的道理就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但是此时在凡夫境界上因果的相似相续性不能破坏。那么在凡夫境界上,破坏了或者不承认了因果的相似相续性,在今天讨论的这个话语层次上,叫作落断见。所以世俗谛缘生性对治的是断见,不断。那么说到这儿,银行能抢吗?不能抢。也就是我们今天晚上抢了银行,明天早晨警察抓我们的时候,从佛陀的观点看,抓的确实不是昨天抢银行的那个人,但是抓的是昨天抢银行那个人的因果的相似相续的结果。这个因果的相似相续性,确保了明天早晨警察抓我们的时候,具有合理性。所以佛陀用二谛说法,在这个层次上想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的特点,是既不常也不断。宁常毋断但是有的人听了不常不断的道理后,觉得太深奥,接受不了,非要在释迦牟尼认为都不正确的常跟断当中选一个。不常不断接受不了,此时只能在佛陀认为都不正确的常或断当中选一个的话,那佛陀建议选什么呢?佛陀建议选常也不要选断。佛经里有一句话:“宁可入常见如须弥山,不可落断见如芥子许。”虽然常跟断在佛陀看来都不正确,但实在接受不了不常不断的话,那勉强先接受个常,因为有个常你还觉得做好事得善报,做恶事得恶报,还会有道德底线;如果落断见就可以抢银行,就可以杀人放火,就没有道德底线了。所以佛陀更怕我们落断见。从这个不常不断的道理,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讨论的一世说生命观。从佛陀的见解讲,一世说生命观犯了什么过失?断见—在死那一时刻,断了。所以大家理解吗?我们不要把我们生命的每一时刻都理解为断,只要在我们生命前头有个断等着我们,我们当下道德无底线。佛陀告诉我们的是:不常还得不断,既不常也不断;这是佛陀在这个层次上告诉我们的凡夫境界存在的基本特征。 ='''维基百科'''= '''二谛''',佛教与印度教术语,二种不同的[[谛 (佛教)|谛]],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的合称,是对于真理的一种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时代的[[奥义书]]思想,将世间的道理称为世俗谛,超越世间的道理为胜义谛。佛教接受这个说法,部派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与[[大乘佛教]]都使用这个术语。 [[Category:金刚经导读]] [[Category:维基百科]] [[Category:百科词条]]
返回至“
BK:二谛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BK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