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楞伽经导读
免责声明
楞伽经导读
搜索
查看“楞伽经导读033/内容提要”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33/内容提要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033'''——'''1-04-01如来普入一切众生心''' =='''内容提要'''== ==='''一、“超诸应化所应作事,住如来定,入三昧乐,是故说名大观行师,亦复名为大哀愍者,能烧烦恼分别薪尽”'''=== 应化是指佛陀的应化身,也叫作化身,是佛陀示现在凡夫的梦中度化众生的身。大乘佛教认为释迦摩尼这一生,就是在我们娑婆世界的一次应化,这个身就是应化身。 现在罗婆那王还想见佛,想见佛的应化身。既然应化身是佛陀应化在凡夫境界的身,那在凡夫看来就有能应化和所应化的“能所二边”的分别。而罗婆那王想,虽然众生有分别,而如来本身是超越能应化和所应化的分别。如来即便应化于凡夫梦中,而如来本身依然安住于现证的、真实境界的三昧之中。 “是故说名大观行师,亦复名为大哀愍者”。称佛陀为大观行师,这是表佛陀内证的智慧;称佛陀为大哀愍者,这是表佛陀度众生的慈悲,佛陀是悲智双运的。“能烧烦恼分别薪尽”,烦恼梵文是 kleśa,就是杂染,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的杂染,分别造成的杂染。这里把杂染分别比喻成薪,就是柴火。佛陀以他的大悲心,可以把众生心中的杂染分别——这堆柴火都烧尽,就是灭凡夫的分别,得菩萨的无分别。 ==='''二、普入一切众生心中,遍一切处,具一切智,永离一切分别事相”'''=== 佛陀融入一切众生的心中。佛陀遍一切处,就是佛陀无所不在;佛陀具一切智,就是佛陀能够知一切的法。 “永离一切分别事相”,佛陀远离了一切的分别的事和相。“事”的梵文kārya,词根就是kṛ,虚妄分别的kṛ,所以“事”就是把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的那个误执为。“相”的梵文lakṣaṇa,就是外相,近义词就是nimitta,就是由于分别而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相。 正因为佛陀远离了这一切的分别的事和相,所以佛陀才无处不在,具一切智,能够融入一切众生的心中。 ==='''三、“我今愿得重见如来大神通力。以得见故,未得者得,已得不退,离诸分别,住三昧乐,增长满足如来智地”'''=== 罗婆那王说,我现在还是希求,再次见到佛陀的神通示现。让未得者获得,让已得者不退转。 得什么?得无分别所行,得住于 samādhi和samāpatti的妙乐定中,得成就长养,走向如来的阶梯。“增长满足如来之地”,这个“地”,梵文是bhūmi,就是台阶、阶梯的意思,其实得的就是从初地到七地的菩萨的修行的境界。 罗婆那王为什么要努力祈请再见佛陀呢?就是以得见佛陀的神通示现,让未见道的凡夫能见道登初地,让已经登地的菩萨保持住,持续地走向成佛的修行而不退转。因此罗婆那王渴望见佛化身,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众生。 ==='''四、“尔时世尊知楞伽王即当证悟无生法忍,为哀愍故,便现其身,令所化事还复如本。”'''=== 这里的“即当”依据梵本要理解为“已经”。这时世尊知道楞伽王已经证悟,并安住于一切法的无生了。这里的无生是两重无生的第一重无生,就是凡夫境界根本无生。领受证悟这重无生,就能见道登初地。 无生法忍这个“忍”字,梵文是kṣānti,就是忍受、忍耐的意思。六波罗蜜里边就有一个忍波罗蜜。为什么要忍?因为无生法义是给予了凡夫对世界认知的彻底性的颠覆,所以见道登初地欢喜之前,凡夫是要经历无生法义的痛苦的解构过程,这就要忍,所以就叫作“无生法忍”。 “为哀愍故,便现其身,令所化事还复如本”,佛陀为了哀悯楞伽王,当然也是哀悯一切众生,包括今天的我们,佛陀又在凡夫的分别境界里示现出了化身,而且恢复了先前以神通力,变现无量楞伽城的景象。 =='''梵汉经文'''== {{L2:1-4/001梵}} {{L2:1-4/001繁}} {{L2:1-4/001简}} {{L2:1-4/002梵}} {{L2:1-4/002繁}} {{L2:1-4/002简}}
本页使用的模板:
L2:1-4/001梵
(
查看源代码
)
L2:1-4/001简
(
查看源代码
)
L2:1-4/001繁
(
查看源代码
)
L2:1-4/002梵
(
查看源代码
)
L2:1-4/002简
(
查看源代码
)
L2:1-4/002繁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33/内容提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