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楞伽经导读
免责声明
楞伽经导读
搜索
查看“楞伽经导读008/课后自测”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08/课后自测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08'''= == '''一、填空题''' ==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 <hr class="">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五法指的是哪五种法?( )(多选) |type="[]" coef="2"} +A、相 +B、名 +C、妄想 -D、空性 +E、正智 +F、如如 {三自性指的是哪三种自性?( )(多选) |type="[]" coef="2"} +A、遍计所执自性 +B、依他起自性 -C、空性 +D、圆成实自性 {下面哪一个不是佛陀的别名? |type="()" coef="2"} -A、世尊 -B、如来 -C、正等觉 +D、菩萨 {《楞伽经》中谈到佛陀从海龙王宫说法回来,观见楞伽城,说过去的佛都在这个城说过法,说的是什么法呢? |type="()" coef="2"} +A、自所得圣智证法 -B、中观法 -C、二谛法 -D、十二缘起法 {佛陀给楞伽城的罗婆那王要讲的“自所得圣智证法”,不属于下列哪一修行者境界? |type="()" coef="2"} -A、十地菩萨 +B、小乘 -C、佛陀 -D、圣位菩萨 {在大乘菩萨什么位之后的修行者叫做圣者? |type="()" coef="2"} -A、资粮位 -B、加行位 +C、见道位 -D、修道位 {《楞伽经》中所说的“境界自心现”,这个“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圣者心在《楞伽经》中起了一个新的名字,梵文是jñāna,汉译翻译是? |type="()" coef="2"} +A、智 -B、识 -C、心脏 -D、思维 {佛陀说法的对象固然是凡夫,但是佛陀在《楞伽经》当中是立足于“自所得圣智证法”的角度而说法。对这句下面哪种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佛陀是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 -B、佛陀是立足于权便中观向凡夫说凡夫的智慧法。 +C、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D、佛陀是立足于十二缘起向凡夫说凡夫境界的法。 {三时教法的特点,也就是三时教法与二时教法的根本差异是什么? |type="()" coef="2"} +A、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 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B、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 -C、在立足点上,没有什么不同。 -D、二时教法是缘生起了凡夫境界。三时教法是真如生起了凡夫境界。 {下面哪句对《楞伽经》出现的“境界自心现”的心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只能表示凡夫心。 +B、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 -C、只能表示圣者心。 -D、既不能表示凡夫心也不能表示圣者心。 {关于凡夫心和圣者心,从三时教法的立足点来讲,下面哪个理解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立足于凡夫境界,在凡夫境界能领受、测度圣者心。 -B、立足凡夫心,就可以见真如。 -C、立足圣者境界,圣者心也无法见到凡夫心。 +D、立足于圣者境界,在凡夫境界根本无法领受、测度圣者心。 {为什么二时教法说“心不可得”,三时教法说“心的显现”? |type="()" coef="2"} -A、因为有钱难买一人心。 -B、因为心造出了凡夫境界上的一切事物。 -C、因为心虽然不可得,但心能生出来凡夫境界,心能生万法。 +D、二时教法说“心不可得”,是因为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三时教法说“心的显现”,是因为佛陀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 {为什么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不可以混学混讲? |type="()" coef="2"} +A、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对差别不清晰,混学混讲势必会造成混淆。 -B、二时教法是佛陀说法,三时教法不是佛陀说法。 -C、二时教法不说无生。 -D、三时教法不是说给凡夫的法。 {造成一千五百年来,中观和唯识两派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type="()" coef="2"} -A、不同的传承,因为上师地位超过佛陀,要皈依上师。 +B、不知道这两套名言系统的根本差异——其实就是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 -C、因为中观错,唯识对。 -D、因为中观对,唯识错。 {楞伽经中,圣者心的行处是指( )。 |type="()" coef="2"} +A、真如 -B、空性 -C、缘生性空 -D、假如 {“境界自心现”的第一重含义,佛陀说是凡夫误以为心外的这些真实的存在,其实只是心的显现,它不是真实的心外存的存在,这个错误是( )。 |type="()" coef="2"} -A、破增益 -B、补损减 +C、增益 -D、损减 {凡夫除了增益的错误之外,佛陀说凡夫还犯了第二个错误,这个错误就是不承认圣者、佛陀证悟的真实性,这个错误是( )。 |type="()" coef="2"} -A、增益 +B、损减 -C、空不干净凡夫境界 -D、认同圣者境界真实存在 {从纲领上讲,整个佛法讲哪两件事? |type="()" coef="2"} +A、破增益和补损减 -B、增加和减少 -C、主观和客观 -D、内在和外在 {凡夫学习佛法的重头戏是( ) |type="()" coef="2"} -A、禅定 -B、磕大头 +C、破增益 -D、补损减 {在《解深密经》里边,把佛陀老人家一生的完整教法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三个相对独立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什么?(多选) |type="[]" coef="2"} +A、初时 +B、二时 +C、三时 </quiz> <hr class=""> ==='''判断题'''=== <hr class="">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经文“有无量亿梵、释、护世诸天、龙等奉迎于佛”中“无量亿”其实就是印度人的一种表述方式,表示很多很多很多,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经文“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于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的意思是佛陀的“自所得圣智证法”不是佛教之外的修行者们,依靠他们的思辨、想,这样的见解所能领受的境界,也不是声闻乘和缘觉乘这些小乘修行者的修行境界。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佛陀三时教法是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权便中观、究竟中观”这六个道理组成。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佛陀三时教法是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个道理组成。二时教法是由“权便中观和究竟中观”这两个道理组成。 {什么是“自所得圣智证法”呢?就是用自己修行获得的内在圣智去亲证的法。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境界自心现”的两重含义就是佛陀在纠正我们凡夫的两个错误,增益的错误和损减的错误,而纠正这两个错误,就叫破增益和补损减。其实整个佛法无非就是讲两件事情——破增益和补损减,没有第三件事情!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什么是圣者呢?就是从凡夫到成佛,经历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从凡夫到证道位的成佛,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见道位之后,从初地菩萨到证道位成佛,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 {“境界自心现”,反复强调“心”既表示凡夫心,也表示圣者心。圣者心在《楞伽经》中就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智”,智是圣者心,梵文是heart。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jñāna {“圣智证法”就是见道之后,从初地菩萨到修行成佛,在这整个的阶段当中的圣者的圣智证得的境界,说的通俗点就是圣者亲证的境界。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大家一定要对“自所得圣智证法”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决定了《楞伽经》的特点,也就决定了整个的初时教法的特点。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三时教法 {三时教法的特点:佛陀说法的对象固然是凡夫,但是佛陀在《楞伽经》当中是立足于“自所得圣智证法”而说法。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二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三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二时教法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向凡夫说法;而三时教法佛陀是立足于圣者境界向凡夫说法。 {在三时教法里,佛陀讲凡夫心,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讲,什么意思?也就是在三时教法里边,在《楞伽经》里边,所谓的凡夫心就是我们当下凡夫自己所见的自己的这个凡夫的心。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在《楞伽经》里边,所谓的凡夫心只是圣者才能见。 {《金刚经》的“心”就是指凡夫所能感知到的凡夫自己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活动。因此这个凡夫感知的自己的这个凡夫心,它是不可得的。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为什么二时教法说“心不可得”?因为那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给凡夫说法。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三时教法为什么说“心的显现”?因为那是佛陀立足于凡夫境界而给凡夫说法。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圣者境界 {我们学习大乘佛法,学习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的时候,我们可以相互借鉴,法义混在一起学,混成一锅粥效果也很好。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学习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的时候,我们不可混讲,当然也不能混学。 {造成中观与唯识相互误解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这两套名言系统的根本差异——其实就是佛陀说法的立足点不同。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quiz>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08/课后自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