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楞伽经导读
免责声明
楞伽经导读
搜索
查看“修行的一般定义”的源代码
←
修行的一般定义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修行的一般定义]]=== 佛陀用二谛说法,胜义谛上说性空对治常见,但佛陀早就留了后手,因为佛陀知道,作为凡夫当你最初听说不常——没有常,一定会走到常的对立面,佛教叫“断见”,就是不承认因果的相似相续性了,认为只要没有了常一不变、独立存在性,那就可以道德无底线,可以杀人放火抢银行。佛陀说,我用二谛说法,要告诉你,在凡夫境界上,此时此刻世俗谛的缘生性不能破坏。缘生性就确保着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虽然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但是在凡夫境界上的存在,因果的相似相续性必须保持,所以缘生性确保了因果的相似相续性,这叫“不落断见”—不断。佛陀告诉我们不常不断,既不常也不断,这叫“不落二边”。既不常也不断就叫“不二”;因此佛陀的教法是中道,不落两边的中道。 在印度,龙树论师是对佛陀二时教法、对《般若经》做了最权威的阐扬。他的这个传承的见地就叫做“中观见”,是不落两边的、不二的、中道的见解。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落两边、不常不断,这是对治,是解构。是因为我们凡夫有常见,所以佛陀说不常;是因为我们凡夫落断见,所以佛陀说不断。所以不常不断只是对治,是解构我们凡夫的常见与断见。在这里,佛陀丝毫没有在常跟断之外似乎又建立起来一个叫做“不常不断”的第三种见解—No!不是的。这里没有丝毫的建构的法义,只是对治,只是解构。 讨论到这儿,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讨论完了,要提示的是,其实后两重二谛也就是第三重二谛跟第四重二谛,法义更精彩!其实真正体现大乘佛法精神的是后两重二谛。因为学习必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四重二谛先讨论前两重二谛,后两重二谛放到后边;随着《金刚经》经文逐字逐句的学习讨论,到了适当的时候再引申出后两重二谛。 前两重二谛,缘生性空,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佛陀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无我”,就是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无我。无我是佛陀要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重要道理,也是前两重二谛表达出来的法义。接下来讨论一个新的问题:怎么修行? 佛法不仅仅是说的,更是做的;她不仅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修持。怎么修?大乘佛法怎么修?什么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念佛是不是修行?当然是修行。参禅打坐是不是修行?当然是修行。磕大头是不是修行?当然是修行。但是我想我们先撇开这些具体的修行方式,能不能从一个最一般的意义上给大乘佛法的修行下个定义?至少在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法义的层次上,这个无我的法义的层次上,我们给大乘佛法的修行下个最一般意义上的定义:什么是修行? 佛陀说凡夫的特点是执我为实有,而走向解脱第一步,得要证得我们凡夫境界的存在是无我的,所以什么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啊?如果做一个最一般意义上的定义,那便是: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只要当下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能够淡化我们心中对“我”的执着,就算是修行。如果当下的行为不能够淡化我们心中对“我”的执着,甚至强化了对“我”的执着,即便形式上看似是一种佛教的修行,严格意义上讲,都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的修行,至多只是方便行,不是究竟行。因为佛陀说要想走向涅槃,走向解脱,必须从“有我”的凡夫走向“无我”的智者,所以打破心中的我执,一步步地淡化我们心中对我的执着,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这是对大乘佛法修行在纲领上做了一个最一般意义上的定义。 {{:六波罗蜜}} {{:四布施}} [[Category:二时教法]] [[Category:教理体系]] [[Category:二时教法法义精华]] [[Category:金刚经导读]] [[Category:净名百科]]
本页使用的模板:
六波罗蜜
(
查看源代码
)
四布施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修行的一般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