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楞伽经导读
免责声明
楞伽经导读
搜索
查看“楞伽经导读017/内容提要”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17/内容提要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017'''——'''1-03-04 何谓分别?''' == '''内容提要''' == ==='''一、分别:是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不是凡夫的判断'''=== 1、在佛法里,特别是在三时教法里,给凡夫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起名叫分别。很多学佛的人把分别误解为凡夫在凡夫境界里,对心外种种事物做出凡夫的判断,不做判断,就是不分别。把分别等同于判断,这是巨大误解。在佛法里,只要以为心外有物,无论是否做判断,都已经是能所分离了,就已经分别了。 2、眼翳执毛模型: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出似心外毛的影,只要把似外的影当做了心外的毛,即使不去判断毛是直的还是弯的,是长的还是短的,只要认为心外有毛,就已经是分别了。 3、分别是凡夫无明、糊涂,误以为心外有物造成的,因此也叫虚妄分别。分别就是虚妄,分别就是错觉,没有不虚妄的分别。 4、凡夫的特点就是认为心外有物,凡夫的认知模式的特点就是能所分离,以为心外有物的能所分离就是分别。凡夫每时每刻都在分别,总结为一句话:只要是凡夫就一定分别,只要在分别就一定是凡夫。 ==='''二、对转识成智新的解读'''=== 凡夫分别,圣者无分别。无分别不是对心外的事物不做判断,而是能所不分离。从三时教法来讲,修行的核心就是转识成智。对转识成智新的解读:从凡夫的分别的识转为圣者的无分别的智。上一讲讲到去掉vi,就是去掉vijñāna的词头vi,去掉vi就是离分别。 ==='''三、经文解读'''=== 1、第四十一句:“复更思维:一切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别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 凡夫境界的一切事物的根本特征都像楞伽城一样,如梦如幻,不真实。如梦如幻的假世界,为什么在凡夫的感知世界里如此真实?因为它是自心的分别境界,是错觉,是心外没事物却误以为心外有事物的错觉,导致感觉心外的事物很真实。所以凡夫境界所谓的真实存在,其实都是“自心分别境界”。这件事凡夫很糊涂,不能理解。 2、第四十二句:“无有能见,亦无所见,无有能说,亦无所说。见佛闻法,皆是分别。如向所见,不能见佛”。 罗婆那王感叹,既然是自心分别境界,哪里有能见、所见,能说、所说,这个能所分离是错的,是错觉。 以为心外有佛可见,以为心外有法可听,都是分别,因为能所分离。《金刚经》中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经文跟这里的法义是相应的。 “向”就是过去,“所见”注意这个“所”,所就是对象,跟“能”相对立的,就是心外之见,叫所见。那我过去在心外见佛,这其实是不能够见到真正的佛的。 3、第四十三句:“不起分别,是则能见”。 要离分别,不能起分别,那样才能真正地见到佛。那么不起分别,远离分别,从凡夫的分别转变为圣者的无分别,就是“转识成智”。 ==='''四、唯识的两重法义'''=== 1、安立阿赖耶识和两种模型的目的是什么? 佛陀的三时教法立足于圣者境界安立了阿赖耶识,进而安立种子熏现模型和眼翳执毛模型。安立的目的和用意只有一个,就是让凡夫离分别。种子熏现模型跟眼翳执毛模型想表达的就是只有心识,没有凡夫以为的心识之外的事物。凡夫以为心外有事物,是错觉,是把似外的影误以为是心外的毛了,其实毛根本不存在,充其量存在的只是没有毛而凡夫非误以为心外有毛的错觉。这个道理用四个字来表达:唯识无境,只有内在的心识,没有心识之外的事物。 2、唯识的第一重含义 唯识无境浓缩成两个字:唯识——只有心识,梵文是vijñānamātra。唯识这个道理,就是在解构凡夫的分别。 3、唯识的第二重含义 佛陀安立阿赖耶识,以种子熏现和眼翳执毛为比喻,是想告诉我们,凡夫以为的心外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心外事物不存在而凡夫误以为心外事物存在的错觉。想告诉我们凡夫世界只是虚妄分别,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道理可以用三个字来表达:唯分别或唯了别,对应梵文是vijñaptimātra。但在汉传佛教历史上,在绝大多数情形下也把这个词翻译成唯识,因此就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唯识的第二重含义。这一重唯识的含义就是要表达凡夫境界就是虚妄分别,凡夫境界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不折不扣的错觉。因此必须得转,转识成智。 =='''经文部分'''== {{L2:1-3/010梵}} {{L2:1-3/010繁}} {{L2:1-3/010简}} {{L2:1-3/011梵}} {{L2:1-3/011繁}} {{L2:1-3/011简}} {{L2:1-3/012梵}} {{L2:1-3/012繁}} {{L2:1-3/012简}}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本页使用的模板:
L2:1-3/010梵
(
查看源代码
)
L2:1-3/010简
(
查看源代码
)
L2:1-3/010繁
(
查看源代码
)
L2:1-3/011梵
(
查看源代码
)
L2:1-3/011简
(
查看源代码
)
L2:1-3/011繁
(
查看源代码
)
L2:1-3/012梵
(
查看源代码
)
L2:1-3/012简
(
查看源代码
)
L2:1-3/012繁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17/内容提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