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楞伽经导读
免责声明
楞伽经导读
搜索
查看“楞伽经导读023/课后自测”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23/课后自测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23= =='''一、填空题'''==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 <hr class="">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有人认为,佛陀三时教法解构了世俗因果,又建立胜义因果,这是自找麻烦,如果保留世俗因果,也就不需要再来建立胜义因果,这样多简单。为什么保留世俗因果是坚决不可以的? |type="[]" coef="2"} +A、基于“眼翳执毛”模型,明明只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而非误以为是眼睛之外的“毛”,世俗因果就是给这个误以为有而其实根本就没有的眼外的“毛”找原因,这是戏论。 +B、只要保留世俗因果,就是依然承认心外的“毛”的真实存在。 +C、只要保留世俗因果,就依然是分别,不可能无分别,也就不可能离分别而见道成为登地菩萨。 +D、只要这个为凡夫境界存在找依据、找原因的世俗因果不破,就不可能真正地证空性、见实相。 ||有人说,佛陀三时教法解构了世俗因果,又建立胜义因果,这是自找麻烦,保留世俗因果,那也就不需要再来建立胜义因果,多简单。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因为世俗因果就是给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以为是眼睛之外的毛,就是给这个误以为眼外的毛找原因。所以只要保留世俗因果,就是依然承认心外的毛的真实存在。因此就依然是分别,不可能无分别,也就不可能离分别而见道成为登地菩萨。只要这个为凡夫境界存在找依据、找原因的因果不破,就不可能真正地证悟空性。只有彻底泯灭二边,消融凡夫以为的因果,才能真正地证空性、见实相。所以世俗因果必须解构。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的二时教法,为什么不能只在二谛上讲中观? |type="[]" coef="2"} +A、只要是在二谛上讲中观,都不过是用一对新的“二”来替代一对老的“二”,依然还是“二”。 +B、只要保留着二谛的世俗谛,不管是凡夫境界相似相续的缘生有的世俗谛,还是名言有的世俗谛,其实都是在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的存在找依据和原因。 +C、只要保留着二谛的世俗谛,只要这个为凡夫境界存在找依据、找原因的因果不破,就不可能真正地证悟空性。 +D、只有彻底泯灭二边,消融凡夫以为的因果,才能真正地证空性、见实相。 ||佛陀二时教法,只在二谛上讲中观,可以吗?不可以!只要是在二谛上讲中观,都不过是用一对新的二来替代一对老的二,依然还是二。只要保留着二谛的世俗谛,不管是凡夫境界的相似相续的缘生有的世俗谛,还是名言有的世俗谛,其实都是在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的存在,找存在的依据和存在的原因。只要这个为凡夫境界存在找依据、找原因的因果不破,就不可能真正地证悟空性。只有彻底泯灭二边,消融凡夫以为的因果,才能真正地证空性、见实相。 {准确理解佛陀三时教法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准确理解阿赖耶识。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是学习、理解阿赖耶识的要点? |type="[]" coef="2"} +A、第一,立足圣者境界,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 +B、第二,立足圣者境界,阿赖耶识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下的。 +C、第三,立足圣者境界,既然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所以阿赖耶识不能空。 +D、第四,立足圣者境界,阿赖耶识虽然不能空,但阿赖耶识毕竟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的,因此空虽不能空,必须得转——转识成智。 ||准确理解佛陀三时教法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准确理解阿赖耶识。以下总结了四条学习阿赖耶识的要点。第一,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第二,阿赖耶识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第三,既然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所以阿赖耶识不能空。第四,阿赖耶识虽然不能空,但阿赖耶识毕竟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的,因此空虽不能空,必须得转——转识成智。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阿赖耶识四要点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说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也仅仅就是从圣者能见的这个角度,说阿赖耶识是真实,没有说是真实性,这是由佛陀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的这个特点所决定的。 +B、基于“眼翳执毛”模型,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是凡夫的虚妄分别熏习的,是把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误以为是眼外的“毛”的这个“错觉”所熏习的。 +C、阿赖耶识不是圣者——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是不可能、也不能够与凡夫的错觉相关联的。 +D、阿赖耶识虽然不能空,但阿赖耶识毕竟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的,因此空虽不能空,必须得转——转识成智,这是佛陀三时教法的殊胜。 ||第一,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这一点是由佛陀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的这个特点所决定的。注意:第一,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说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说的是真实,没有说是真实性。这里的真实和真实性是有很大区别的。说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也仅仅就是从圣者能见的这个角度,说阿赖耶识是真实。第二,阿赖耶识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是凡夫的虚妄分别熏习的。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是把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而误以为是眼外的毛,这个错觉所熏习的。所以阿赖耶识不是圣者——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是不可能、也不能够与凡夫的错觉相关联。第三,既然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所以阿赖耶识不能空。佛说的空,是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是空凡夫认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不在空的范畴。第四,阿赖耶识虽然不能空,但阿赖耶识毕竟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的,因此空虽不能空,必须得转——转识成智。这是佛陀三时教法的特点,是三时教法的殊胜。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离诸杂染”表示不再熏习杂染种子了。如何才能不再熏习杂染种子? |type="[]" coef="2"} +A、从佛陀三时教法角度来讲,立足圣者境界,“证唯自心,住无分别”,才能不再熏习杂染种子。 +B、从佛陀三时教法角度来讲,立足圣者境界,证悟凡夫境界不过是“自心所现”,只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的“影”,根本没有眼睛之外的“毛”,才能不再熏习杂染种子。 -C、从佛陀二时教法角度来讲,立足凡夫境界,证悟“胜义谛空、世俗谛有”,才能不再熏习杂染种子。 +D、从佛陀三时教法角度来讲,立足圣者境界,无分别熏习的就是清净种子,不再熏习杂染种子了,也就是“转染成净”。 || “离诸杂染”:不再熏习杂染种子。为什么?因为“ 证唯自心,住无分别”。“证唯自心”,就是证凡夫境界不过是“自心所现”,是生了翳病的眼睛显现的影,只是影,没有眼睛之外的毛。既然已经“证唯自心”,证得只是影根本没有毛,这就是从凡夫的分别转为“无分别”。“住无分别”,无分别就是不再熏习杂染种子,无分别熏习的就是清净种子,这就是“转染成净”。 {依照经文,立足圣者境界,佛经用“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别”来强调什么? |type="[]" coef="2"} -A、要想见道,必须先要彻底地认同、领受凡夫境界不过是凡夫依靠凡夫的感官所感知到的凡夫的“自心所现”的分别境界。 +B、要想见道,必须先要彻底地认同、领受凡夫境界不过是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凡夫心“自心所现”的分别境界,通俗地比喻就是“眼翳执毛”模型中所讲的仅仅只是“影”、绝没有“毛”。 +C、资粮位修行的核心内容就是观察“自心所现”,这里的“自心”是指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凡夫心。 +D、见道登初地之后,才是真正开始“转染成净”。 ||“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别”,总结这段经文,有两个要点要强调:第一,要想见道,必须先要深度地、彻底地认同、领受凡夫境界不过是“自心所现”的分别境界,通俗地说也就是只是影没有毛。因此这是资粮位修行的核心内容,资粮位的修行就是观察“自心所现”。第二,见道登初地之后,才是真正开始“转染成净”,就是经文这里说的“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别”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修行五位的二分法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区分凡圣,在《楞伽经》当中,常用五位的“三分法”来细致表达修行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修行五位的“三分法”是如何划分的? |type="[]" coef="2"} -A、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阶段,证道位是第一个转折点,是凡圣的分水岭。 +B、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阶段,见道位是第一个转折点,是凡圣的分水岭。 +C、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阶段,从七地菩萨位升入八地菩萨位,是第二个关键点、转折点。 -D、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阶段,见道位是第二个关键点、转折点。 ||在《楞伽经》当中,为了细致表达修行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用的最多的是五位的“三分法”,就是把整个修行过程分成三个阶段。三段是怎么划分的呢?在见道位作为第一个分水岭之外,再在修道位的七地到八地之间划一道分界线。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修行阶段,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就是见道位。第二个转折点,就是修道位的从七地菩萨位升入八地菩萨位。注意七地入八地是关键点,是转折点。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修行五位中第一阶段的见道位之前的凡夫位的特征是什么? |type="[]" coef="2"} +A、既有ābhāsa(似相)的显现,又有nimitta(外相)的分别。 +B、凡夫位的修行,要对治的就是nimitta(外相),要领受“境界自心现”,要领受只有ābhāsa(似相),没有nimitta(外相)。 -C、凡夫位的修行,要对治的就是ābhāsa(似相),要领受“境界自心现”,要领受只有nimitta(外相),没有ābhāsa(似相)。 +D、彻底领悟了没有nimitta(外相)就要见道登地了。 ||第一阶段见道位之前的凡夫位的特征:既有ābhāsa的显现,又有nimitta的分别;凡夫位的修行,要对治的就是这个nimitta,要领受“境界自心现”,要领受只有ābhāsa其实没有nimitta;彻底领悟了没有nimitta就要见道登地做菩萨了。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修行五位中第二阶段的初地到七地的特征是什么? |type="[]" coef="2"} +A、只有ābhāsa(似相)的显现,没有nimitta(外相)的分别。 +B、只有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显现出似毛的影,而此阶段的菩萨证到那只是影,不再对似毛的影起分别,即“证唯自心,住无分别”了。 +C、见道登地证“无相”,这里证的“无相”是“无外相”,无nimitta。 +D、此阶段的修行对象是ābhāsa(似相),即坚决不对ābhāsa(似相)起分别,无分别了,就只熏习清净种子了,这个过程就是“转染成净”。待所有杂染种子都被清净种子替换了,就要由七地登入八地了。 ||第二阶段的初地到七地的特征:只有ābhāsa的显现,没有nimitta的分别。只有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显现出似毛的影,而这个阶段的菩萨知道那只是影,因此不再对这个似毛的影起分别了。这个阶段的菩萨,就是“证唯自心,住无分别”了。没有nimitta就是“无外相”。人们常说见道登地证“无相”,这里证的“无相”是“无外相”,无nimitta。既然在这个阶段的菩萨对ābhāsa不起分别了,也就不熏习杂染种子了,无分别了,就只熏习清净种子了。清净种子就逐步地替代杂染种子,这个过程就是“离诸杂染”,就是“转变所依”,就是“转染成净”。这个阶段的修行的对象就是ābhāsa,就是坚决不对ābhāsa起分别,等到所有杂染种子都被清净种子替换,就要由七地登八地了。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修行五位中第三阶段的八地到成佛的特征是什么? |type="[]" coef="2"} +A、不仅没有nimitta(外相),也没有ābhāsa(似相)。对此,实叉难陀译作“无影相”。 +B、登八地证“无相”,这里证的“无相”是“无似相”,无ābhāsa。 +C、登八地之后,既无nimitta(外相),也无ābhāsa(似相),就完全彻底地扫清了亲证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的障碍。 +D、八地以上菩萨的修行就是亲证真如,《楞伽经》里叫做攀缘真如。 ||第三阶段的八地到成佛的特征:不仅没有nimitta,也没有ābhāsa,就是也“无似相”。实叉难陀译作“无影相”。人们常说登八地证“无相”,注意这里的“无相”是“无似相”。登八地之后,既无nimitta也无ābhāsa,这就是完全彻底地扫清了亲证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的障碍。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注意这里是真实性,不是真实。这个真实性就起名叫“真如”。 八地以上的菩萨修行就是亲证真如,《楞伽经》里叫攀缘真如。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教说无相是有两重无相,无外相(无nimitta)和无似相(无ābhāsa)。以下理解正确的是哪些? |type="[]" coef="2"} +A、无外相而见道登初地。 -B、无似相而见道登初地。 -C、无外相而由七地登八地。 +D、无似相而由七地登八地。 ||佛教说无相是有两重无相,无外相和无似相,就是无nimitta和无ābhāsa。无外相而见道登初地。无似相而由七地登八地。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于修行五位三阶段的不同特征的总结,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type="[]" coef="2"} +A、第一阶段见道前,既有ābhāsa的显现又有nimitta的分别,修行就是“了境心现,证无外相”,而见道登初地。 +B、第二阶段见道后的初地到七地,只有ābhāsa的显现,没有nimitta的分别,修行就是转染成净,证无似相而登八地。 +C、第三阶段登八地到成佛,既无nimitta也无ābhāsa,修行就是攀缘真如而成佛。 +D、《楞伽经》中的经文“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别”,是见道之后登初地到七地的修行。 ||总结:第一阶段见道前,既有ābhāsa的显现又有nimitta的分别,修行就是“了境心现,证无外相”,而见道登初地。第二阶段见道后的初地到七地,只有ābhāsa的显现,没有nimitta的分别,修行就是转染成净,证无似相而登八地。第三阶段登八地到成佛,既无nimitta也无ābhāsa,修行就是攀缘真如而成佛。《楞伽经》中的这段经文“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别”,是见道之后登初地到七地的修行。 </quiz> <hr class=""> ==='''判断题'''=== <hr class="">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说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的一分真实,也仅仅就是从圣者能见的角度,说阿赖耶识是真实,阿赖耶识绝不是圣者——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佛说的空,是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是空凡夫认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的,圣者能见的阿赖耶识不在空的范畴。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立足圣者境界,阿赖耶识虽然不能空,但阿赖耶识毕竟是凡夫的错误认识所积淀的,因此空虽不能空,必须得转——转识成智,这是佛陀三时教法的殊胜。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楞伽经》中的经文“离诸杂染,证唯自心,住无分别”,是见道位之前资粮位、加行位菩萨的修行。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佛教说无相是有两重无相,无外相(nimitta)和无似相(ābhāsa),无外相而见道登初地,无似相而由七地登八地。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quiz>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23/课后自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