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楞伽经导读
免责声明
楞伽经导读
搜索
查看“楞伽经导读064/内容提要”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64/内容提要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064''' '''2-08-04如法修行''' == 内容提要 == === 一、什么是大乘佛法的修行 === 大乘佛法的修行,不是压制前六识,以“不思不想”为修行。修什么都不想,至多修成“无想定”,而“无想定”是佛陀在经中反复批评的假解脱。入手修行大乘法,不仅不是不想,反而是要想,要观察,要思惟。只不过是在佛陀“了境如幻,自心所现”的正见指导下的观察和思惟,就是上一讲讲的,以两种观察,做五种思惟。 以至于“如是思惟,恒住不舍”,怎样才是“恒住不舍”呢?就是一天24小时,念念皆住于这个思惟。这个“如是思惟,恒住不舍”,就是加行位的修行,就是加行位修行的定境。 === 二、“大慧,此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二种平等”。 === 能够做到“如是思惟,恒住不舍”,不久就一定能够证得“生死与涅槃”的平等的境界。 “生死与涅槃”是一对相待的名言,是因为凡夫以为生死很真实,而且真实的生生死死之中的痛苦也很真实。这时,佛陀为度化众生的方便,权且告诉众生有一个生死之外的清净安乐的涅槃境界,只要舍生死入涅槃,就可以解脱一切苦厄。有的众生信以为真,入涅槃得自我解脱,这就是声闻乘的阿罗汉。但是大乘佛法“了境如幻,自心所现”,以两种观察,做五种思惟,而且恒住不舍,不久就可以亲证到,原来生死并不真实;原来生死如梦,生死如幻;原来生生死死不过是一场错觉。既然生死并不真实,哪里还会有生死之外的涅槃?既然生死如梦,醒即解脱,哪里还需用一个生死之外的涅槃来对治生死?“生死与涅槃”无非都是假安立的名言,“生死与涅槃”其实平等不二,这个也叫作“有寂无别”。“有”是有无的“有”,表示生死;“寂”就是寂静、寂灭的“寂”,表示涅槃。'''“有寂无别”,就是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与涅槃无二无别。''' 如果“如是思惟,恒住不舍”,猛然证悟“有寂无别”,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见道位的境界。那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如果能够“如是思惟,恒住不舍”,不久就能见道。所以大家要有信心,见道并不难。见道之后进入修道位。 === 三、“大悲,方便,无功用行,观众生如幻如影,从缘而起,知一切境界离心无得,行无相道,渐升诸地,住三昧境,了达三界皆唯自心,得如幻定”。 === '''“大悲”''',见道登初地以上的菩萨,回观凡夫境界如梦如幻,可是众生却执如梦如幻为真实存在,并在其中悲欢离合,不能自已啊!菩萨观之,不由得不生起对众生的救度的悲心。 '''“方便”''',就是见道之后的圣位菩萨,能观众生的根性的差异,度化众生时,施以种种方便善巧,这样才能有效地度众生。'''比如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中,权便中观的四重二谛的建立,就是对凡夫心中实有见解的次地消融、平滑解构,是末法时期度化众生的巨大的方便善巧。''' '''“无功用行”''',菩萨度众生是无功用的。因为菩萨了知是在梦幻中度众生,其实是无度而度,度而无度,这就是无功用。 见道登初地以上的菩萨,就是以'''“大悲,方便,无功用行”''',这样的修行,进而'''“观众生如幻如影,从缘而起”'''。菩萨观众生,如同幻术师幻化出来的种种事物,看着存在实际根本不存在;菩萨观众生,如同镜中的影像,也是看着有实际根本没有。 '''“从缘而起”'''。实叉难陀的这个翻译是错误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后代传抄中导致的错误。对照梵文原本,这句话的梵文原文是anārabdhapratyayata。pratyaya是缘,没有问题。但问题是anārabdha是“无起”,没有“生起”。所以这个复合词应该译为'''“从缘无起”''',求那跋陀罗译为'''“不勤因缘”''',菩提流支译为'''“无因缘起”'''。这两个翻译虽然译得不好,但都有“不”或“无”这样的否定词。不是“从缘而生起”,是“从缘没有真的生起”。'''佛说缘生是说无生,佛说缘起是为解构!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既然见道登地菩萨,观众生如幻如影,幻、影都不是真实的存在,无需“因缘而生起”;恰恰也因为“从缘无起”,众生才如幻如影。 '''“知一切境界离心无得”'''。圣位菩萨泯灭了心内与心外的分别,了达心外事物根本没有显现出来。 '''“行无相道,渐升诸地,诸三昧境”'''。这里的无相,梵文是animitta,“无外相”。我们在前面的课程里学习过,见道登初地的标志,就是证入、安住于无外相境界。“渐升诸地,诸三昧境”,就是从初地到七地,次第上升,住于每一地的定境之中。 '''“了达三界皆唯自心,得如幻定”'''。上升到七地,了达三界皆是自心,对此形成胜解,深信不疑了。因此证得了如幻定境,就是证入了彻底领受凡夫境界,必定如幻的禅定境界之中。 从“大悲,方便”到“得如幻定”,是见道位之后,从初地到七地的菩萨的修行。资粮位和加行位是“五位三阶段”的第一阶段的修行,这里的从初地到七地,就是“五位三阶段”的第二阶段的修行,可以总结为'''“善知诸地,修习对治”'''。 === 四、“绝众影像,成就智慧,证无生法,入金刚喻三昧,当得佛身”。 === 下面进入“五位三阶段”的第三阶段的修行,就是修道位,从登第八地到最终成佛的修行。 '''“绝众影像”''',这里的影像,梵文就是ābhāsa,就是“似相”。这句经文就是进入“自心”全然是“无似相”的境界。前面的课程里讲过,从七地登八地的标志就是证“无似相”。 '''“成就智慧”''',这个智慧,梵文是prajñā。在前面讲七种第一义的时候,实叉难陀把prajñā译作“慧”,就是译为“智”的那个jñāna的加强形态。也就是把功能从主要是转染成净的“智”,变为攀缘真如的“慧”。 '''“证无生法”''',登八地菩萨证“无生法忍”。彻底证无生法,就是登八地时的证两重无生。证哪两重无生?如果还不清楚,请复习前面讲过的相关内容。 '''“入金刚喻三昧”''',金刚喻三昧是成佛前的最后时刻的定境。 '''“当得佛身”''',就是成佛了。 由于从登八地到成佛,这第三段的修行,离凡夫的修行比较远。因此,只用了五个简短的句子概括性地描述,更简洁的表达就是'''“证真实义,入三昧乐”'''。 === 五、两重无相:无nimitta和无ābhāsa === '''大家注意,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的一个特点是“行无相道”。这个相是“外相,就是没有nimitta。登八地到成佛的修行的一个特点是“绝众影像”,这个影像是“似相”,就是没有ābhāsa。不理解nimitta和ābhāsa,分不清nimitta和ābhāsa的区别,就不可能学懂佛陀三时教法。''' == 梵汉经文: == {{L2:2-8/003梵}} {{L2:2-8/003繁}} {{L2:2-8/003简}}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本页使用的模板:
L2:2-8/003梵
(
查看源代码
)
L2:2-8/003简
(
查看源代码
)
L2:2-8/003繁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64/内容提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