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楞伽经导读076/内容提要”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76/内容提要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076''' '''2-14-01声闻乘两种差别相''' '''【本讲经文】''' “复次,大慧,声闻乘有二种差别相,所谓自证圣智殊胜相,分别执著自性相。 云何自证圣智殊胜相?谓明见苦、空、无常、无我诸谛境界,离欲寂灭故,于蕴、界、处、若自、若共,外不坏相如实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获禅解脱、三昧道果而得出离,住自证圣智境界乐,未离习气及不思议变易死。是名声闻乘自证圣智境界相。菩萨摩诃萨虽亦得此圣智境界,以怜悯众生故,本愿所持故,不证寂灭门及三昧乐。诸菩萨摩诃萨于此自证圣智乐中不应修学。大慧,云何分别执著自性相?所谓知坚湿暖动,青黄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然依教理见自共相,分别执著。是名声闻乘分别执著相。菩萨摩诃萨于此法中应知应舍,离人无我见,入法无我相,渐住诸地。” == 内容提要 == 现在学习《楞伽经》第二品第14段经文。 === 一、“复次,大慧,声闻乘有二种差别相,所谓自证圣智殊胜相,分别执著自性相。” === 上一段经文中说,化佛不仅宣说大乘法,同时也宣说声闻、缘觉的法。因此在这里,佛陀继续说,大慧呀,声闻乘教法有两种差别相:第一,自证圣智殊胜相;第二,分别执著自性相。这两种差别相就是声闻乘的两种重要特征。 === 二、“云何自证圣智殊胜相?谓明见苦、空、无常、无我诸谛境界,离欲寂灭故,于蕴、界、处、若自、若共,外不坏相如实了知故,心住一境。” === 佛陀说,什么是声闻的自证圣智殊胜相呢?就是由于如实了知了苦、空、无常、无我的诸谛义趣和离欲寂灭;由于如实了知了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自共相和心外境界的坏灭相,因而心得入定。 === 三、“住一境已,获禅解脱、三昧道果而得出离,住自证圣智境界乐,未离习气及不思议变易死。是名声闻乘自证圣智境界相。” === 自心得以入定之后,获得禅定解脱,获得三昧道果,获得圣定寂灭,住在了自证圣智境界的快乐之中,但是未能净除杂染种子,因此,未能舍离不思议变易死,这就是声闻的自证圣趣相。 对以上经文做两点解释。第一,实叉难陀的译文“外不坏相”,对应的梵文是bāhyārthavināśalakṣaṇa,应该译为“外境坏灭相”,就是声闻了知心外境界的坏灭相,这就是与大乘佛法的区别。因为大乘了义法,要了知的是心外境界压根无生,无生就无灭。所以在大乘了义法中,没有心外境界的坏灭相。 第二,什么是“不思议变易死”?大乘了义法认为,凡夫有两种生死,一是分段生死,一是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凡夫感知到的六道轮回中的生死。虽然这个生死,只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导致的错觉,但凡夫误以为这个生死很真实。变易生死,就是阿赖耶识中未现行的杂染种子的相续生灭。这是很深细的生死,是圣者才能见,而凡夫感知不到,所以常常前面加个定语“不思议”,不可思议的变易生死。'''这样大家就可以理解了,分段生死就是阿赖耶识的相的生灭;变异生死,就是阿赖耶识的相续的生灭。佛陀说,识有两种生灭,对应的就是这两种生死。''' 声闻入灭尽定证阿罗汉,压制了转识的生起,也就使分段生死的错觉不显现,通常就叫作“断除了分段生死”。但是习气未除,就是藏识中的未现行的杂染种子还在,所以“不思议变易生死”并未舍离。因此,声闻入灭尽定,不是真正的解脱生死。 从佛陀三时教法来讲,凡夫经过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见道而登初地,分段生死就没有了。再经过圣位的初地到七地的修行而登八地,变易生死也没有了,这是真正的解脱生死。 那有人会问,证阿罗汉是否就能等同大乘的见道登初地?因为他们同样地断除了分段生死,回答是:不能等同! === 三、“菩萨摩诃萨虽亦得此圣智境界,以怜悯众生故,本愿所持故,不证寂灭门及三昧乐。诸菩萨摩诃萨于此自证圣智乐中不应修学。” === 佛陀说,大菩萨们虽然也可以获得这种声闻安住的自证圣智的快乐,但是大菩萨们以对众生的悲悯,由自己的愿力的引发,他们不会证入这种寂灭之乐和入定之乐,大菩萨们不应该在这种声闻的自证圣趣相的快乐中修学。 === 四、“大慧,云何分别执著自性相?所谓知坚湿暖动,青黄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然依教理见自共相,分别执著。是名声闻乘分别执著相。” === 佛陀说,大慧啊,什么是声闻的分别执著自性相呢?就是虽然见到了青、黄等色,坚、湿、暖、动四大种等,都非造作而生。但是基于声闻教理,而见事物的自共相,因此,生起了执著事物自性的分别,这就是声闻的分别执著自性相。 === 五、“菩萨摩诃萨于此法中应知应舍,离人无我见,入法无我相,渐住诸地。” === 佛陀说,菩萨们对于声闻乘的分别执著自性相,要有所了知,但应该舍离。要防止声闻的人无我的执见,要悟入法无我相,这样才能获得大乘的见道,而安住于次第之地上。什么是声闻的人无我的执见呢?就是只认同人无我,而拒绝接受法无我的执见。 === 六、声闻乘是菩萨乘之外的独立的修行路径 === 总结一下,从佛陀的讲述声闻乘的自证圣智殊胜相和分别执著自性相,可以看出,声闻乘是菩萨乘之外的独立的修行路径,声闻乘的发心和见地都与大乘佛法不同。因此,声闻乘不是大乘佛法修行的前提或基础,那些认为要先修小乘再修大乘,认为小乘与大乘有修行的前后次第关系的观点,是不如法的。下手处的发心和见地是小乘,得果就是小乘。下手处的发心和见地是大乘,得果就是大乘。当然发小乘心,具小乘见的行者,当听佛说大乘法之后,有可能回小向大。发大乘心具大乘见的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艰难,也有可能会退大回小。 那有人会问,既然小乘法不是修大乘法的基础,为什么在大乘了义经《楞伽经》中还要讲声闻境界呢?因为修大乘法虽然不修小乘法,但是要了解、知道小乘法的法义,目的是要度化众生。众生的根性不同,必须用不同的法来度化,这就既包括大乘法,也包括小乘法。 == 梵汉经文 == {{L2:2-14/001梵}} {{L2:2-14/001繁}} {{L2:2-14/001简}}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本页使用的模板:
L2:2-14/001梵
(
查看源代码
)
L2:2-14/001简
(
查看源代码
)
L2:2-14/001繁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76/内容提要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