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楞伽经导读
免责声明
楞伽经导读
搜索
查看“楞伽经导读084/课后自测”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84/课后自测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84= =='''一、填空题'''==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 <hr class="">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依照经文“大慧,何者是人无我相?”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人无我”的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人无我的“人”,梵文是pudgala,音译为“补特伽罗”。 +B、印度一些外道认为,众生在三界生生死死的轮回之中,得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在轮回。这个六道轮回的精神主体就是pudgala。 -C、pudgala它仅仅指的是六道轮回中的人道众生。 +D、佛法要告诉我们,这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六道轮回中的精神主体,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人无我”,或者译为“补特伽罗无我”。 ||人无我的“人”,梵文是pudgala,有的时候也音译为“补特伽罗”,这是印度某些外道认为的众生六道轮回之中的轮回主体。印度一些外道认为,众生在三界中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之中,得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在轮回。这个六道轮回的精神主体就是pudgala。注意,pudgala虽然译为“人”,但它并不仅仅指六道轮回的人道众生,是指整个六道众生的精神主体。佛法要告诉我们,这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六道轮回中的精神主体,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人无我”,或者译为“补特伽罗无我”。 {依照经文“大慧,何者是人无我相?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等识生,取于色等而生计著。”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是小乘的声闻和缘觉认为的“人无我”? |type="[]" coef="2"} +A、生命不过是五蕴、十八界或十二处的聚集和合而成,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我”。 +B、没有“我”也就没有“属于我的”,就是也没有“我所”。 -C、六道轮回,是无知、爱、业等十二缘起的环环相扣,中间有个贯穿始终的轮回主体。 +D、六道轮回,只是以眼识等诸根,执著抓取色等尘境,以为有个真实的轮回的世界而已。但轮回之中绝对没有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 ||佛陀认为,生命不过是五蕴、十八界或十二处的聚集和合而成的。既然众生只是五蕴等缘生聚合的,因此,生命当中就不会有一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我”。没有“我”也就没有“属于我的”,就是也没有“我所”。所以六道轮回,不过是无知、爱、业等十二因缘而生起的,轮回只是十二缘起的环环相扣,轮回之中没有贯穿始终的轮回主体。只是以眼识等诸根,执著抓取色等尘境,以为有个真实的轮回的世界而已。但轮回之中是绝对没有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精神主体。这是佛陀讲的“人无我”的第一重理由。大家注意,这种道理是小乘的声闻和缘觉认为的“人无我”的理由。 {依照经文“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哪些是大乘佛法对“人无我”的理解? |type="[]" coef="2"} -A、生命轮回中的身体和轮回的世界,都是“阿赖耶心识”的妄想分别的显现,显现出来了一个轮回的精神主体。 +B、凡夫以为的轮回,只是圣者能见的心识上的杂染种子的刹那现行和未现行杂染种子次第相续的变异,没有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主体。 +C、阿赖耶心识是躁动不安如猿猴,不净污秽如飞蝇,永不厌足如火焰,这一切都不离无始执取外境戏论习气,其实根本就没有轮回和轮回主体的真实存在。 +D、凡夫误以为的各种身体和形色,其实是幻术师的幻象,是起尸的行走,是机器人的运动,这里边根本没有精神主体。 ||佛陀说,其实生命轮回中的身体和轮回的世界,都是“阿赖耶心识”的妄想分别的显现,根本就没有轮回的身体和轮回世界的真实存在。凡夫以为的轮回,只是心识上的轮回,只是圣者能见的心识上的杂染种子的刹那现行和未现行杂染种子次第相续的变异。如同河水的流淌,如同种子的发芽生长,如同灯焰的飘忽,如同迅风的吹动,如同浮云的翻卷。这心识上的轮回中,哪里有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主体?心识是躁动不安如猿猴,不净污秽如飞蝇,永不厌足如火焰。这一切都不离无始执取外境戏论习气。就像水车的汲水轮一般,在生死流转的轮回中,凡夫误以为的各种身体和形色,其实是幻术师的幻象,是起尸的行走,是机器人的运动。这里边根本没有精神主体,如此了知轮回之相,可以称为“人无我”的智慧。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为什么佛陀要说“人无我”? |type="[]" coef="2"} +A、在这里,佛陀说“人无我”的理由有两个,或者说“人无我”的道理有两重。 +B、佛陀讲“人无我”的第一重理由,就是小乘的声闻和缘觉认为的“人无我”的理由。 +C、佛陀讲“人无我”的第二重理由,就是大乘三时了义教法的对“人无我”的理解。 +D、菩萨修行时要远离小乘“人无我见”,因为只有大乘“人无我见”才与“法无我见”是相应的。 ||大家注意,这“人无我”的第二重道理,才是大乘三时了义教法的对人无我的理解,它不同于小乘对人无我的理解的第一重道理。所以第二品第14段经文中说,大乘菩萨应该离声闻的“人无我见”。因为只有大乘“人无我见”,才与下边要学习的“法无我见”是相应的。 {依据经文“大慧,云何为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什么是“法无我”的智慧? |type="[]" coef="2"} +A、“法无我”的“法”,是指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 -B、“法无我”的“法”,是指凡夫身体之外的一切事物。 +C、法无我就是知道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是遍计所执自性。 +D、觉知蕴、界、处等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其实压根不存在,是大乘三时了义的“法无我”。 ||“法无我”的“法”,是指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佛陀说,大慧呀,什么是“法无我”的智慧?法无我就是知道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是遍计所执自性,就是觉知蕴、界、处等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其实压根不存在,这就是大乘三时了义的“法无我”。 {依据经文“如蕴、界、处离我、我所,唯共积聚,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小乘声闻、缘觉是如何理解万事万物的? |type="[]" coef="2"} +A、声闻认为蕴、界、处中没有我,就是蕴、界、处是条件的积聚,其中没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 +B、缘觉认为这世界不过是爱、业等十二因缘绳索相系,也没有初始作者,其中更不会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 -C、小乘佛法认为凡夫世界的存在是无自性的存在,这就是了义的“法无我”。 +D、通常说,小乘佛法的观点是“人空法有”,就是认为轮回的精神主体是不存在的,但轮回的世界还是存在的。 ||声闻认为蕴、界、处中没有我,就是蕴、界、处是条件的积聚,其中没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缘觉认为这世界不过是爱、业等十二因缘绳索相系,也没有初始作者,其中更不会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通常说,小乘佛法的观点是“人空法有”,就是认为轮回的精神主体是不存在的,但轮回的世界还是存在的。但是绝大多数的小乘学者的观点,是这个轮回世界虽然是存在的,但这个存在是没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的存在,也就是“无自性的存在”。有人把小乘佛法的这个观点就当作“法无我”,就是把凡夫世界的存在是无自性的存在,叫作“法无我”。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面哪些是小乘佛法或多数小乘学者对“人空法有”的理解? |type="[]" coef="2"} +A、绝大多数小乘学者认为轮回世界虽然是存在的,但这个存在是没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的存在,也就是“无自性的存在”。 +B、通常说,小乘佛法的观点是“人空法有”,就是认为轮回的精神主体是不存在的,但轮回的世界还是存在的。 +C、绝大多数小乘学者把凡夫世界的存在是无自性的存在,叫作“法无我”。 -D、小乘佛法的观点是凡夫心外世界根本不存在,而不是凡夫世界是“无自性的存在”。 ||小乘佛法的观点是“人空法有”,就是认为轮回的精神主体是不存在的,但轮回的世界还是存在的。但是绝大多数的小乘学者的观点,是这个轮回世界虽然是存在的,但这个存在是没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的存在,也就是“无自性的存在”。有人把小乘佛法的这个观点就当作“法无我”,就是把凡夫世界的存在是无自性的存在,叫作“法无我”。因此,就有非常著名的大乘佛教的学者坚持认为,小乘不仅证了人无我,同时也证了法无我。持有这种观点的大乘学者,就是没有理解大乘佛法了义教的“法无我”,是凡夫心外世界根本不存在,而不是凡夫世界是“无自性的存在”。 {依据经文“蕴等亦尔,离自共相,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愚夫分别,非诸圣者。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是名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菩萨们应如何修学“法无我相? |type="[]" coef="2"} +A、觉知蕴界处等等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从来就是远离凡夫的自共相的二边分别的。 +B、觉知蕴界处等等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就是根本不存在的。 +C、觉知蕴界处等等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只是虚妄分别的显现相,只是愚夫的分别误以为心外事物存在,圣者绝不这样认为。 +D、这样的观察凡夫心外的一切法,就能远离心意意识、五法和三自性,这些佛陀为度化众生而假安立的种种的方便言教,这才是菩萨真正通达“法无我”。 ||蕴界处等等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从来就是远离凡夫的自共相的二边分别的,就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虚妄分别的显现相,只是愚夫的分别误以为心外事物存在,圣者绝不这样认为。这样的观察凡夫心外的一切法,也就能远离心意意识、五法和三自性,这些佛陀为度化众生而假安立的种种的方便言教,这才是菩萨真正通达“法无我”。 {依据经文“得此智已,知无境界,了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欢喜,次第渐进,乃至善慧及以法云,诸有所作皆悉已办”。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经文理解正确的是? |type="[]" coef="2"} +A、能够通达“法无我”以后,不久就可以证得菩萨初地。 -B、能够证得两重无生,就可以见道登菩萨初地。 +C、登初地后,能够观察无似相,通过思择、觉知各个地相。 +D、由初地欢喜地,依次达到第九善慧地和第十法云地。 ||佛陀说,能够通达“法无我”以后,不久就可以证得菩萨初地,观察无似相,通过思择、觉知各个地相。由初地欢喜地,依次达到第九善慧地和第十法云地。 {依据经文“住是地已,有大宝莲花王,众宝庄严,于其花上有宝宫殿状如莲花......大慧,是名见法无我相。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勤修学。”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菩萨们通达“法无我相”,是怎样的境界? |type="[]" coef="2"} -A、住到此地,就有大宝宫殿中,有种种珠宝庄严的大莲花王莲花宝座,成就了如幻法门修行的八地菩萨坐于其上。 +B、住到此地,就有大宝宫殿中,有种种珠宝庄严的大莲花王莲花宝座,成就了如幻法门修行的十地菩萨坐于其上。 +C、相应的菩萨们围绕着,从一切佛土而来的诸佛,以佛手为其灌顶,就像给转轮王子灌顶一样。 +D、以洞彻“法无我”,而超越菩萨修行次第,趣入自证圣法,成就如来自在法身。 ||住到此地,就有大宝宫殿中,有种种珠宝庄严的大莲花王莲花宝座,成就了如幻法门修行的十地菩萨坐于其上。相应的菩萨们围绕着,从一切佛土而来的诸佛,以佛手为其灌顶,就像给转轮王子灌顶一样。以洞彻“法无我”,而超越菩萨修行次第,趣入自证圣法,成就如来自在法身。 </quiz> <hr class=""> ==='''判断题'''=== <hr class="">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有大乘学者坚持认为,小乘不仅证了人无我,同时也证了法无我。持有这种观点的大乘学者,就是没有理解大乘佛法了义教的“法无我”,是凡夫心外世界根本不存在。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两种无我相就是“人无我相”和“法无我相”。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佛陀说,大慧呀,大乘菩萨应该善于观察两种无我相。什么是这两种无我相呢?就是“人无我相”和“法无我相”。 {“人无我相”中,无我的“我”,梵文是ātmya,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本体”。无我,就是没有这个本体。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quiz>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84/课后自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