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楞伽经导读
免责声明
楞伽经导读
搜索
查看“楞伽经导读089/课后自测”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089/课后自测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089= =='''一、填空题'''==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 <hr class="">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在佛陀二时教法中,空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不存在。 +B、在佛陀三时教法中,空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不存在。 +C、能够领受了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从来不存在,空性这个名言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可以舍弃了。 +D、空性是个否定性名言,作用仅仅是否定凡夫境界的存在。 ||在佛陀三时教法中,空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不存在,能够领受了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从来不存在,空性这个名言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可以舍弃了。这就是“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就是这样简单、清晰、明了,不必过度诠释。空性是个否定性名言,作用仅仅是否定凡夫境界的存在。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空亦复空”理解错误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空性是个肯定性名言,所以不要执著于空性,空性也得空,这就是空亦复空。 -B、空性这个名言完全没有肯定性,不要执著于空性,空性也得空。 -C、所谓“空亦复空”,是指误解了空性,以为空性是一种肯定性的存在,那这被误解的空性,当然得空。 +D、所谓“空亦复空”,是指不是空,是有什么。 ||空性这个名言完全没有肯定性,其实不必故作高深地说,不要执著于空性,空性也得空。那“空性也得空”,这件事要不要空?哦!空性也得空,当然也要空。那“空性也得空,当然也要空”,这件事要不要空?如此这般堕入无尽戏论,毫无意义,这是要避免的。如果误解了空性,以为空性是一种肯定性存在,那这被误解的空性,当然得空,这就是所谓“空复亦空”。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真空妙有”这四个字的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对“真空妙有”这四个字的理解,是判别是真实佛法,还是相似佛法的试金石。 +B、对“真空妙有”这四个字的理解,是判别是真实佛法,还是外道法的试金石。 -C、对“真空妙有”这四个字的理解,可以做出符合真实佛法的三种理解。 +D、对“真空妙有”这四个字的理解,有真实佛法、相似佛法、外道法的三种理解。 ||对“真空妙有”这四个字的理解,是判别是真实佛法,还是相似佛法;是真实佛法,还是外道法的试金石。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关于“真空妙有”的表述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第一种理解,“真空”是凡夫境界真正地彻底是空,因此名“真空”。“妙有”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不是凡夫可以臆度,可以推测的,为微妙难测之“有”,因此名“妙有”。这样理解“真空妙有”是真实佛法。 +B、第二种理解,“真空”是胜义谛空,是性空,是空性。“妙有”是世俗谛有,是缘生有,是名言有。这样理解契合佛说。但是,如果把这样理解的“真空妙有”,当作佛陀究竟了义之法来宣说,则堕入相似佛法。 +C、第三种理解,把“真空”理解为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理解为法性、真如、如来藏;把“妙有”理解为凡夫境界的存在,理解为凡夫境界的缘生无自性的有,这样的理解就是颠倒佛说,如果再加上一句真空“生”妙有,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外道法。 +D、遗憾的是在千百年汉传佛教的历史中,讲“真空妙有”者,绝大多数是第三种理解,极少数是第二种理解,几乎没有第一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真空”是凡夫境界如梦如幻,是凡夫境界唯心所现,是凡夫境界真正地彻底是空,因此名“真空”。“妙有”是圣者证悟的真实性,圣者证悟的真实性,不是凡夫可以臆度,可以推测的,故而此真实性之“有”,为微妙难测之“有”,因此名“妙有”。这样理解“真空妙有”是真实佛法。第二种理解,“真空”是胜义谛空,是性空,是空性。“妙有”是世俗谛有,是缘生有,是名言有。这就是从佛陀二时教法的破增益的权便中观的四重二谛上理解“真空妙有”,这样理解契合佛说。但是,如果把这样理解的“真空妙有”,当作佛陀究竟了义之法来宣说,则堕入相似佛法。第三种理解,把“真空”理解为圣者证悟的真实性,理解为法性、真如、如来藏;把“妙有”理解为凡夫境界的存在,理解为凡夫境界的缘生无自性的有,这样的理解就是颠倒佛说,就是没有领受“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更严重的是,大凡对“真空妙有”做出这样的理解之后,都还要再补充一句话,真空“生”妙有,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外道法。遗憾的是在千百年汉传佛教的历史中,讲“真空妙有”者,绝大多数是第三种理解,极少数是第二种理解,几乎没有第一种理解。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关于经文“云何行空?所谓诸蕴由业及因和合而起,离我、我所。是名行空。”的解读,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行空,梵文是pracaritaśūnyatā,应该译为“行空性”。 -B、行空性就是诸蕴没有我和我所,凡夫以为的诸蕴,是依因作业和合而真的生起了。 +C、这里的“依因”就是依杂染种子,“作业”就是杂染种子的现行。 +D、诸蕴起而非起,只是显现,这就是行空性。 ||“行空”,梵文是pracaritaśūnyatā,应该译为“行空性”。什么是行空性呢?就是诸蕴没有我和我所,凡夫以为的诸蕴,不过是依因作业和合而起。“依因”就是依杂染种子,“作业”就是杂染种子的现行,所以诸蕴起而非起,只是显现,这就是“行空性”。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云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证圣智时,一切诸见过习悉离。是名一切义第一义圣智大空。”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第一义圣智大空,依据梵文,应该译为“第一义圣智大空性”。 +B、第一义圣智大空性,就是获得自证圣智时,一切邪见、过患都不存在了。 +C、第一义圣智大空性,就是获得自证圣智时,一切杂染习气都不存在了。 -D、第一义圣智大空性,这是初地菩萨到七地菩萨的境界。 ||“第一义圣智大空”,梵文是paramārthāryajñānamahāśūnyatā,应该译为“第一义圣智大空性”,什么是第一义圣智大空性呢?就是获得自证圣智时,一切邪见过患杂染习气都不存在了,这就叫第一义圣智大空性,这是登八地菩萨的境界。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于七种空性中的“彼彼空”,以下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彼彼空应该译为是“彼彼空性”,就是于此无彼,就是在这里没有那个东西,就叫“彼彼空”。 +B、比如,佛陀常讲法的鹿子母堂里,没有象、牛、马等,但有众比丘,只是在这个堂里,因为没有象、牛、马而说空。 +C、而且这个堂并非没有堂的存在性,众比丘并非没有比丘的存在性,象、牛、马等也并非在别处不存在,这就是彼彼空。 +D、于此无彼的彼彼空是凡夫理解的空;佛陀要对此做理论提升,其实一切法的自相与共相彼此之间都不存在,这才真能叫做“彼彼空性”。 ||“彼彼空”,应该译为“彼彼空性”,什么是彼彼空性?就是于此无彼,就是在这里没有那个东西,就叫“彼彼空”。比如,佛陀常讲法的鹿子母堂里,没有象、牛、马等,但有众比丘。只是在这个堂里,因为没有象、牛、马而说空,而且这个堂并非没有堂的存在性,众比丘并非没有比丘的存在性,象、牛、马等也并非在别处不存在,这就是彼彼空。显然这是凡夫理解的空,因此,佛陀要对此做理论提升,其实一切法的自相与共相彼此之间都不存在,这才真能叫做“彼彼空性”。 {依据经文“大慧,为执著妄计自性故,说空、无生、无二、无自性”。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佛陀为什么说空性、无生、不二、无自性? |type="[]" coef="2"} +A、为了对治凡夫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的存在而说。 +B、为了对上一句经文“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补充。 +C、为了破增益而说。 -D、为了补损减而说。 ||由于凡夫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的缘故,佛陀才说空性,才说无生,才说不二,才说无自性。这一句经文,是对上一句经文“空者即是妄计性句义”的进一步的解释和补充。佛陀为什么说空性?就是因为凡夫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的存在,就是为了破增益而说空性。同样的为了破增益,佛陀还说了无生、不二和无自性。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大慧,略说空性有七种,谓相空、自性空、无行空、行空、一切法不可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佛陀说,简略地说,空性有七种。 +B、这句经文是佛陀开始细致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讲空性。 -C、这七种空性中,相空是最粗浅的,应该远离。 +D、佛陀说其实空性可以分更多种类,这里是简略的划分。 ||佛陀说,大慧呀,简略地说,空性有七种,相空性、自性空性、无行空性、行空性、一切法不可说空性、第一义圣智大空性和彼彼空性。这是佛陀开始细致地讲空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讲空性。佛陀把空性分为了七种,其实空性可以分更多种类,这里是简略的划分。 {依据经文“云何相空?谓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相空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相空”,梵文是lakṣaṇaśūnyatā,应该译为“相空性”,这个相是外相。 +B、凡夫执著一切事物的自相和共相存在,没有相而增益相,因此佛说“相空性”。 +C、“相空”就是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空,就是凡夫境界一切事物的自相和共相不存在。 +D、一切事物的自相和共相,其实根本不存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这就是“相空性”。 ||“相空”,梵文是lakṣaṇaśūnyatā,应该译为“相空性”,这个相是外相。什么是相空性呢?就是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空,就是凡夫境界一切事物的自相和共相不存在。前面第22段经文中讲过,没有相而增益相,因为一切事物的自相和共相存在,这是凡夫的执著,这是凡夫的增益,其实根本不存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这就是“相空性”。 {依据经文“云何相空?谓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展转积聚互相待故,分析推求无所有故,自他及共皆不生故,自共相无生亦无住,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一切法自相空”的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一切法自相空就是一切法是没有自性的存在。 +B、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的存在,都像汽车制造厂组装车间里组装出来的车,其实只是汽车零部件的组合,推求到最后没有事物的真实存在。 +C、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的存在,如同凡夫以为存在的牛角,分析牛角乃至极微求不可得。 +D、事物不可得,事物的自相和共相都没有生起,事物的相也无法安住,这也叫做一切法自相空。 ||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的存在,都像汽车制造厂组装车间里组装出来的车,其实只是汽车零部件的组合,所谓的车只是零部件的相互聚集,以此推求,每个零部件也不过是组合零部件的零部件的相互聚集,推求到最后没有事物的真实存在。就像《楞伽经》第二品第11段经文中所说,对于凡夫以为存在的牛角,分析牛角乃至极微求不可得,事物不可得,事物的自相和共相就没有生起,事物的相也无法安住,这也叫做“一切法自相空”。 {依据经文“云何自性空?谓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名自性空”。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以下对自性空理解正确的是? |type="[]" coef="2"} +A、自性空,梵文是bhāvasvabhāvaśūnyatā,应该译为“事物自性空性”。 -B、就是一切法没有自性而存在,只是凡夫认识不到。 +C、就是对于一切法没有事物的自性的生起,没有事物的常一不变、独立存在性的生起。 +D、就是没有见而增益见的自性见,根本不存在。 ||“自性空”,梵文是bhāvasvabhāvaśūnyatā,应该译为“事物自性空性”。什么是事物自性空性?就是对于一切法没有事物的自性的生起,没有事物的常一不变、独立存在性的生起,这就是在说没有见而增益见的自性见,根本不存在,这就叫“事物自性空性”。 </quiz> <hr class=""> ==='''判断题'''=== <hr class="">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无行空性,就是在诸蕴之中,本来就是涅槃,就是生死即涅槃;本来没有诸行,就是本来没有生死,这就是无行空性。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一切法不可说空性就是圆成实自性不可言说。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什么是一切法不可说空性呢?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不可言说,这就是一切法不可说空性。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未被佛陀进行理论提升的凡夫以为的彼彼空性,是这七种空性中最粗浅的,应该远离。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quiz>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089/课后自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