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关于楞伽经导读
免责声明
楞伽经导读
搜索
查看“楞伽经导读107/课后自测”的源代码
←
楞伽经导读107/课后自测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楞伽经导读》测试题107= =='''一、填空题'''== == '''二、在线测试题''' == === '''选择题 '''=== <hr class=""> '''单选题(O字选项)每题2分;多选(口字选项)每题2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经文“世尊,愿为我说诸须陀洹须陀洹果行差别相。我及诸菩萨摩诃萨闻是义故,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皆得善巧,如是而为众生演说,令其证得二无我法,净除二障,于诸地相渐次通达,获于如来不可思议智慧境界,如众色摩尼,普令众生悉得饶益。” 大慧菩萨向佛请问关于须陀洹进入的须陀洹差别意趣之相,以此可以: |type="[]" coef="2"} +A、明了进入须陀洹差别意趣之相,依次递进地觉知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的方便之相。 +B、向众生宣讲此法,令众生进一步证得二无我相,净除二种障,于菩萨诸地相渐次通达。 +C、获得如来不可思议境界,然后如同众色摩尼宝珠一般,成就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功德。 -D、疾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时,大慧菩萨又向佛陀提问,老师啊,请您为我讲说一下关于须陀洹进入的须陀洹差别意趣之相,以此进入须陀洹差别意趣之相,让我和菩萨们都可以不仅明了进入须陀洹差别意趣之相,还可以依次递进地觉知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的方便之相。并能向众生宣讲此法,令众生进一步证得二无我相,净除二种障,于菩萨诸地相渐次通达。直至获得如来不可思议境界,然后如同众色摩尼宝珠一般,成就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功德。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声闻乘的四个果位是: |type="[]" coef="2"} +A、须陀洹 +B、斯陀含 +C、阿那含 +D、阿罗汉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大家都应该知道,这是声闻乘的四个果位。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大慧菩萨为什么要向佛陀请问声闻四果境界? |type="[]" coef="2"} +A、并不是要大家都去修小乘证阿罗汉,而是能够通过对声闻四果境界的了解而知其缺陷,因此能“回小向大”。 +B、不仅净除因“人我执”而起的烦恼障,还能净除因“法我执”而起的所知障。 +C、证得“人无我”和“法无我”,见道登菩萨诸地直至成佛,度化众生。 +D、有些众生是声闻根性,对大乘佛法此时不能承受,只能为其讲授小乘法。所以为了给这样的众生说法,修习大乘的人也得通晓小乘法。 ||大慧菩萨请佛陀讲声闻四果境界,并不是要大家都去修小乘证阿罗汉,而是能够通过对声闻四果境界的了解而知其缺陷,因此能“回小向大”。不仅净除因“人我执”而起的烦恼障,还能净除因“法我执”而起的所知障。证得“人无我”和“法无我”,见道登菩萨诸地直至成佛,度化众生。再者,有些众生是声闻根性,对大乘佛法此时不能承受,只能为其讲授小乘法。所以为了给这样的众生说法,修习大乘的人也得通晓小乘法。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须陀洹的须陀洹果差别有三种,就是下、中、上三种,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下者就是在轮回中最多再转生七次就可以涅槃。 +B、中者就是在轮回中再转生三次或者五次就可以涅槃。 -C、上者转生一次就可以涅槃。 +D、上者就是此生就可以涅槃。 ||须陀洹的须陀洹果差别有三种,就是下、中、上三种。大慧啊,下者就是在轮回中最多再转生七次就可以涅槃;中者就是在轮回中再转生三次或者五次就可以涅槃;上者就是此生就可以涅槃。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大慧!此三种人断三种结,谓身见、疑、戒禁取,上上胜进,得阿罗汉果。”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这里的“结”梵文是saṃyojana,基本的意思是“连系”、“结合”,引申义是“捆绑”、“缠缚”、“束缚”。 +B、对于下、中、上三种须陀洹也有下、中、上三种束缚,就是身见结、疑结和戒禁取结。 +C、声闻认为有三种真实的束缚需要解脱,大乘佛法认为三结本身就是空,无结可以舍离! -D、声闻和大乘佛法都认为有三种真实的束缚需要解脱。 ||这里的“结”梵文是saṃyojana,基本的意思是“连系”、“结合”,引申义是“捆绑”、“缠缚”、“束缚”。佛陀说,对于下、中、上三种须陀洹也有下、中、上三种束缚,就是身见结、疑结和戒禁取结。声闻认为有三种真实的束缚需要解脱,而大乘佛法认为三结本身就是空,无结可以舍离!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身见结”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身见结”就是以为有身体存在的执见而形成的束缚。 +B、身见有两种:一种是“俱生身见”,一种是“分别身见”。 -C、可以用真如缘起来理解身见结。 +D、可以用依他起自性和遍计所执自性来理解身见结。 ||“身见结”梵文是satkāyadṛṣṭi saṃyojana,就是以为有身体存在的执见而形成的束缚。 佛陀说,身见有两种:一种是“俱生身见”,一种是“分别身见”,可以用依他起自性和遍计所执自性来理解身见结。 {依照经文“大慧!譬如依止缘起性故,种种妄计执著性生,彼法但是妄分别相,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凡夫愚痴而横执著,犹如渴兽妄生水想。此分别身见,无智慧故,久远相应。见人无我,即时舍离”,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下列对“分别身见”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用大乘了义教法的依他起自性和遍计所执自性来解读“分别身见”,就是由于依止依他起自性,对于种种遍计所执自性的执著就生起了。 +B、因为这种执著是虚妄分别,所以执著的遍计所执自性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也非非有非无,也就是不存在。 +C、凡夫执著种种自性相而分别,就误以为遍计所执自性存在,如同群鹿妄想阳焰有水的存在。 +D、这种分别身见是由于无知,而长期执著聚集而成。须陀洹认为,以人无我则执著不起,分别身见就可以舍离。 ||佛陀先讲“分别身见”。用大乘了义教法的依他起自性和遍计所执自性来解读,就是由于依止依他起自性,对于种种遍计所执自性的执著就生起了。因为这种执著是虚妄分别,所以执著的遍计所执自性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当然也非非有非无,也就是离四句,也就是不存在。可是以凡夫执著种种自性相而分别,就误以为遍计所执自性存在,如同群鹿妄想阳焰有水的存在。这种分别身见是由于无知,而长期执著聚集而成。须陀洹认为,以人无我则执著不起,分别身见就可以舍离。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照经文“大慧!俱生身见,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故,色不集故。如是观已,明见有无,即时舍离。舍身见故,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下列对“俱生身见”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type="[]" coef="2"} +A、须陀洹的俱生身见,是以自身与他身相同,皆由无色相的受想行识四蕴与色相而生起,并认为“色”是因四大种而生。 +B、认为“色”是因四大种而生,其实四大种展转为因,并没有真实的“色”由四大种聚集生起,这就是“众缘无积”。 +C、由观“有无”二边见,须陀洹身见舍离。 +D、由于身见的舍离而贪欲不生起。 ||佛陀说,大慧啊,须陀洹的俱生身见,是以自身与他身相同,皆由无色相的受想行识四蕴与色相而生起,并认为“色”是因四大种而生。其实四大种展转为因,并没有真实的“色”由四大种聚集生起。这就是前面课程中讲过的“众缘无积”。由观“有无”二边见,须陀洹身见舍离。由于身见的舍离而贪欲不生起,这就是“身见相”。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大慧!疑相者,于所证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分别断故,于诸法中疑不得生。亦不于余生大师想,为净不净。是名疑相。”以下 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type="[]" coef="2"} +A、“疑结”就是由于对佛法的疑惑而形成的束缚。 +B、疑惑相以由于了达了正法而获得善见相;以由于消除了俱生及分别身见妄想,而于佛陀正法的疑惑就不存在了。 +C、舍离疑惑相就会不对佛陀之外的其他的大师见解有净与不净的想法。 +D、做不到以上这些,就是须陀洹要舍离的“疑相”。 ||现在佛陀讲“疑结”。“疑结”梵文是vicikitsāsaṃyojana,就是由于对佛法的疑惑而形成的束缚。佛陀说,大慧啊,疑惑相以由于了达了正法而获得善见相;以由于消除了先前的两种身见妄想,而于佛陀正法的疑惑就不存在了。也不对佛陀之外的其他的大师见解,有净与不净的想法。做不到以上这些,就是须陀洹要舍离的“疑相”。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大慧!何故须陀洹不取戒禁?谓以明见生处苦相,是故不取。夫其取者,谓诸凡愚于诸有中贪著世乐,苦行持戒,愿生于彼。须陀洹人不取是相,惟求所证最胜无漏、无分别法,修行戒品。是名戒禁取相。” 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type="[]" coef="2"} +A、“戒禁取结”就是把外道的戒,妄执为佛陀的戒而形成的束缚,就是以为只是靠持戒就能解脱而形成的束缚。 +B、由于须陀洹清楚地见到苦的生处相,所以不执取禁戒。 +C、声闻所见到的苦的生处相就是人我执。 +D、须陀洹不执取禁戒,因为他们转向自内证的殊胜之道,修行戒品成就无妄想、无烦恼的法相。这就是须陀洹的“执取禁戒相”。 ||“戒禁取结”梵文是śīlavrataparāmarśa saṃyojana,就是把外道的戒,妄执为佛陀的戒而形成的束缚,就是以为只是靠持戒就能解脱而形成的束缚。佛陀说,大慧啊,须陀洹如何不执取禁戒呢?由于清楚地见到苦的生处相,所以不执取禁戒。声闻所见到的苦的生处相就是人我执。那些执取禁戒者,也就是生于轮回之中贪著世间财富享乐的愚夫,通过持戒、苦行,追求再生。须陀洹不执取禁戒,因为他们转向自内证的殊胜之道,修行戒品成就无妄想、无烦恼的法相。这就是须陀洹的“执取禁戒相”。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对经文“大慧!须陀洹人舍三结故,离贪、嗔、痴。”理解正确的是? |type="[]" coef="2"} +A、须陀洹舍弃了身见结、疑结和戒禁取结,因此,贪、嗔、痴不再生起。 +B、对于须陀洹有真实的三结可舍,有真实的贪、嗔、痴要离。 +C、大乘佛法认为三结本身就是空,无结可以舍离。 -D、大乘佛法认为有真实的贪、嗔、痴可离。 ||须陀洹舍弃了身见结、疑结和戒禁取结,因此,贪嗔痴不再生起。显然,对于须陀洹有真实的三结可舍;有真实的贪嗔痴要离。声闻认为有三种真实的束缚需要解脱,而大乘佛法认为三结本身就是空,无结可以舍离。 {基于《楞伽经导读》课程内容,依据经文“贪有多种,舍何等贪?”佛言:“大慧!舍于女色缠绵贪欲,见此现乐,生来苦故,又得三昧殊胜乐故。是故,舍彼,非涅槃贪。”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type="[]" coef="2"} +A、要舍诸根对外境的贪爱,还有与女人交合的淫欲等等。 +B、这些都是现前的快乐,是感得来生苦的因,这些欲望须陀洹不生起。 -C、因为须陀洹得到了住于涅槃之乐。 +D、须陀洹舍离这些贪欲,但不舍离修证涅槃的贪欲。 ||佛陀说,要舍诸根对外境的贪爱,还有与女人交合的淫欲等等。这些都是现前的快乐,是感得来生苦的因,这些欲望须陀洹不生起。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得到了住于禅定之乐。须陀洹舍离这些贪欲,但不舍离修证涅槃的贪欲。 </quiz> <hr class=""> ==='''判断题'''=== <hr class=""> '''判断题 每题1分;''' '''提交后显示正确答案及部分解释,正确为绿色,错误为红色,底部显示得分/总分''' <quiz display=simple > {声闻以为有外境而不去贪爱;声闻以为与女人的交合感受很真实而要舍弃;声闻希求住于禅定之乐中;声闻认为生死之外有涅槃可修可证。这是声闻的特点,与大乘法极为不同。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 {声闻证涅槃的时间长短是不确定的,是依修行者的根性差别,遇到的老师水平高低的差别和自身精进努力程度的差别的不同而不同。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从这段论述可知,声闻证涅槃的时间长短是不确定的,是依修行者的根性差别,遇到的老师水平高低的差别和自身精进努力程度的差别的不同而不同。 {那些执取禁戒者,也就是生于轮回之中贪著世间财富享乐的愚夫,通过持戒、苦行,追求再生。 |type="()" coef="1"} +正确 -错误 || </quiz>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自测]] [[Category:楞伽经自测初级]]
返回至“
楞伽经导读107/课后自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