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第一组二谛未入大乘门径”的源代码
←
第一组二谛未入大乘门径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writer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MAIN
您没有权限编辑
页面
命名空间内的页面。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第一组二谛未入大乘门径]]==== 第一组二谛告诉我们,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前两重二谛把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的存在的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了,缘生而性空。对于这样的教理有的人能接受,有很多人已经接受不了了,因为过去多生累劫在我们心中所熏习下的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也就是我执,是极其强烈的,很难被解构的。 虽然前面的教理已经很多人无法接受了,但是如果我们在教理上只讲到这两重二谛——缘生性空,大乘佛法的门儿还没有入,还在大乘佛法的门外。前两重二谛,只是佛陀二时教法中的前行法,说得通俗一点,是为讲真正的大乘佛法做准备工作和铺垫工作的,还没有真正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儿。 为什么说教理讲到这一步还没有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儿呢?第一,如果只讲到这里,与小乘法相比,还是没有显现出根本的不同。虽然讲到这里,与小乘法相比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解构模式的差异,小乘法是用“十二缘起”来解构,在这里是用“缘生缘起”来解构;第二方面,是解构范围的差异,小乘法重在解构人我执,而在这里不仅解构人我执,同时还要解构法我执。也就是讲到这两重二谛,跟小乘佛法相比,确实是有点差异的,但是没有根本性差异,都是在讲无常、无我,因此这重境界并不真正超越小乘佛法的境界。 第二,讲到这里,甚至与佛法之外的思想文化相比较,也显现不出大乘佛法特殊的思想不共。比如说讲无常,虽然讲到“当生即灭,灭不待因”,对事物变化的理解相当地彻底,但是中国的《易经》也讲“变”,古希腊哲学家也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下到同一条河里。”有的哲学体系也说,事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讲变化,在很多思想文化体系里都讲,虽然我们讲到这两重二谛的时候,我们讲的变化,讲的无常,讲得相对确实彻底一些,“当生即灭,灭不待因”,但是只讲到缘生性空,注意这是生灭无常,不能凸显出佛法与非佛法的真正不共,不能凸显出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真正的思想不共。所以,讲大乘佛法如果只讲到这前两重二谛,实际上大乘佛法的门儿还没有入,这只是前行法,是铺垫,我们必须在教理上继续深入,进入到四重二谛的后两重二谛,也就是第二组二谛。可以讲,第三重二谛是入大乘佛法的真正门槛,四重二谛里最大的要害,最难的突破,是第三重二谛。 大家要知道,二谛是个模式,是佛陀对凡夫境界一种递进的解构模式,也就是第一重二谛最接近凡夫境界,越往后越远离凡夫境界,越接近智者的境界。因此,往后的二谛,作为凡夫在理解上会越来越难。《心经》有一句话:“远离颠倒梦想。”一定要重视“颠倒”这个词—颠倒就是把事儿搞反了。我们凡夫认为的存在,佛陀认为它一点儿都不存在,而佛陀证悟的真实,我们凡夫一丁丁点儿都没有看到。恰恰就是我们凡夫执着于我们凡夫境界所谓的存在,使得我们见不到佛陀证悟的真实存在。所以佛陀首先干的一件事儿,就是解构、颠覆、破除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的理解。这件事情,是非常关键的。 前两重二谛,有人理解,有人不理解,这很正常。当我们讲后两重二谛的时候,能够理解前两重二谛的人,一定会继续产生分化,有人能接受,能理解后两重二谛,但有很多人是无法接受、无法理解后两重二谛的,因为它太远离我们凡夫的境界了。所以要提醒大家,如果能够理解后两重二谛,很好,说明具有大乘根性;如果暂时还理解不了后两重二谛,那么我建议:第一,如果你目前只是把佛法、佛教的思想当作一种知识文化来学习的话,那么你就把她当作一个你暂时不能理解的一种思想文化学说来学习。这世界上我们不能理解的思想文化学说,其实还有很多。不能理解、不能认同,其实这是每个人的自由,可以;但是提醒大家,不要诽谤,不能把自己不理解的就斥为胡说、斥为错误,这样不好。所以我建议把佛教当作一种思想知识文化来学的人,当不能理解佛陀教诲的时候,就把她当作一个你不能理解的思想文化来学习,就可以了,你就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来理解世界的人。当作一种文化知识来学习,这是第一。 第二,如果你是佛教徒,那么在听受第三重、第四重二谛的时候不能理解、不能接受,我建议要生起忏悔的心,这说明福德不够。千千万万,不要因为自己不理解,而对佛陀的教诲产生怀疑,这是佛教徒不应该的。 [[Category:二时教法]] [[Category:教理体系]] [[Category:二时教法法义精华]] [[Category:金刚经导读]] [[Category:净名百科]]
返回至“
第一组二谛未入大乘门径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变体
已展开
已折叠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
金刚经导读
精华·自测
楞伽经导读
同步辅导
净名学修纲要
日常课诵
推荐网站
弥勒道场
梵英在线字典
梵英在线字典(选择IAST方式)
梵佛研(含梵文输入法、梵汉离线词典)
友情链接
QA
训练营
教材编撰
GPT分词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