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尸罗”的版本间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小 (导入1个版本) |
|
(没有差异)
|
2021年1月17日 (日) 12:00的最新版本
维基百科
尸罗(梵文:śīla,巴利文:sīla),又音译为尸怛罗、翅怛罗,意译为戒,佛教术语,佛教戒律,为波罗密的一种,也是三无漏学之一。
释义
尸罗源自梵语,只要能够让人熄灭贪、瞋、痴等三毒,防止为恶,遵行善道,让身心都能得到安乐的良好行为,都可称为尸罗[1][2][3][4][5]。尸罗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道德守则,遵行尸罗,断恶修善,可以让人得到身心安乐,得到好的果报,并且有助于修行,因此,无论是出家众或是在家人都应该遵守。
《大毘婆沙论》记载尸罗是戒的四个名字之一,尸罗有十义:清凉、安眠、数习、得定、隧蹬、严具、明镜、阶陛、增上、头首:
八正道中的正语、正业、正命,属于尸罗。尸罗也是波罗密之一,但是缺少智慧,造成对于戒律的错误认知,会形成戒禁取见。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记载持戒波罗蜜(sīla)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的善身语业。根据论藏的定义则是离心所(viratī cetasika)与实行当行之善的思心所(cetanā)。
一、它的相是不让身与口为恶,而保持它们行善;它的另一个相是作为一切善业的基础。
二、作用是防止道德沦落(即防止造三种恶身业与四种恶语业),它也有帮助获得无瑕疵、无可批评的完美道德之作用。
三、现起是身与语的清净。
四、近因是惭(hirī,羞于为恶)与愧(ottapa,害怕为恶)。
《弥兰王问经》第1卷序言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五百年后出现证得四无碍解智阿罗汉的那先尊者[6],《弥兰王问经》第11卷第二品第一小、随小学处之问记载那先尊者向弥兰王开示说明佛弟子不应该舍弃任何佛制定的戒律[7]。
汉传佛教
上座部佛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根据《清净道论》,将戒分成四种大类,称四遍净戒:
- 别解脱律仪戒
- 根律仪戒
- 资具依止戒
- 活命遍净戒
注释
- ↑ 《大智度论》卷15:「尸罗,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
- ↑ 《清净道论》〈说戒品〉:「戒为戒行的意思。为什么称为戒行?即『正持』-以身业等善持戒律而不杂乱的意思; 或『确持』-保持一切善法的意思。此二义实为通晓文字法者所允许的。然而也有人解释戒为头义及清凉等义的。」
- ↑ 《杂阿毘昙心论》卷10:「尸罗,译言修习,亦言正顺、三昧,亦言清凉,亦言安眠。」
- ↑ 《俱舍论》卷14:「能平险业,故名尸罗。训释词者,谓清凉故。如伽他言:受持戒乐,身无热恼,故名尸罗。」
- ↑ 《大乘义章》:「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之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为戒。」
- ↑ 《弥兰王问经》 第1卷 序言 :
时,尊者那先于其日、其夜,与无碍解俱逮得阿罗汉位。尊者那先之通达〔四〕谛耶!大地鸣动震动、震撼。其故曰:
如搾制糖机
大地为鸣动
制油机车轮
大地为震动
大海乃震撼
山王乃屈倒
须弥山倾时
发轰隆巨响 - ↑ 《弥兰王问经》 第11卷 第二品 第一 小、随小学处之问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说:『诸比丘!我证知而说法,不证知而不说。』然,又对律之制定,如是言:『阿难!我死后,僧伽若欲者,可废弃小、随小之学处。』尊者那先!世尊自己死后,令废弃小、随小之学处,小、随小之学处被恶制定耶?或又对无根据,不知〔事实〕而制定耶?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言:『诸比丘!我证知而说法,不证知而不说。』然者『阿难!我死后,僧伽若欲者,可废弃小、随小之学处』之言是邪。若依如来,对律之制定,如是言:『阿难!我死后,僧伽若欲者,可应废弃小、随小之学处。』然者『诸比丘!我证知而说法,不证知而不说』之言是邪。此亦两刀论法之问。精致、微妙、极微妙、甚深、极甚深而难解明。此向卿提出。于此,卿恰如行于大海中之摩竭鱼,以示智力之广大。」
「大王!依世尊如是说:『诸比丘!我证知而说法,不证知而不说。』然,又对律之制定,如是言:『阿难!我死后,僧伽若欲者,可废弃小、随小之学处。』大王!如来试对诸比丘如是说:『我死后,我诸弟子允许废弃之时,欲舍小、随小之学处耶?或受持耶?』大王!譬如转轮王对〔其〕诸子言:『爱儿等!此之大地域于一切诸方以周边〔扩〕海。爱儿等!只少许军队难维持其国。爱儿等!然,汝等于予死后,放弃各边境地方。』大王!然,彼诸王子于父死后,已入其手中之地域,放弃其等一切边境地方耶?」
「尊者!不然。尊者!〔彼等〕统治者更贪婪。诸王子由于政权欲,从此更贪求二倍三倍之地域。彼等放弃已入其手中之地域耶?」
「大王!如是,如来试诸比丘而如是说:『阿难!我死后,僧伽若欲者,可废弃小、随小之学处。』大王!诸佛子为苦之解脱,为冀望正法,其他更应护持百五十之学处。何故放弃本来所制定之学处耶?」
「尊者那先!世尊之说:『小、随小之学处。』而『小学处者何耶?随小学处者何耶?』此人人堕于惑、生疑、困惑、疑惑。」
「大王!小学处者是恶作,随小学处者是恶语。此等之二者是小、随小学处。大王!往时之大长老亦随之生疑,于法结集之时,彼等亦非一决。依世尊,既已豫见此问题。」
「尊者那先!长久期间所伏藏之胜者(佛)之秘密,今已显明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