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2
个编辑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
||
(未显示3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 |||
第8行: | 第8行: | ||
杂染是指虚妄分别而熏习的杂染种子。离是远离,远离杂染就是不再熏习杂染种子,就是开始了“转染成净”的修行,这就是登地菩萨了。 | 杂染是指虚妄分别而熏习的杂染种子。离是远离,远离杂染就是不再熏习杂染种子,就是开始了“转染成净”的修行,这就是登地菩萨了。 | ||
“离诸杂染”是实叉难陀依据自己的理解的一个引申翻译。对照梵文原文parāvṛttāśraya,应该翻译成“转变所依”。 | |||
这个词的前半部分parāvṛtta是“转变”的意思。后半部分āśraya,实叉难陀在《楞伽经》后边的经文当中,往往都翻译成“所依”或“所依因”。所依是现行的所依,因此这个所依就是无始以来虚妄分别熏习的那些杂染种子,所以实叉难陀译成“杂染”,也是可以的。 | |||
parāvṛtta这个词确实也有远离的意思,但这个词更基本的含义不是“离”,是“转”。它来自于动词词根vṛt,vṛt就是“转”。因此与其说是“离”杂染,不如说是“转”杂染,“转”所依,“转”染成净。 | parāvṛtta这个词确实也有远离的意思,但这个词更基本的含义不是“离”,是“转”。它来自于动词词根vṛt,vṛt就是“转”。因此与其说是“离”杂染,不如说是“转”杂染,“转”所依,“转”染成净。 | ||
第15行: | 第17行: | ||
描述大乘佛法的修行,如果选择最简洁的名言来表达的话,就是两个字:第一是“空”,第二是“转”。 | 描述大乘佛法的修行,如果选择最简洁的名言来表达的话,就是两个字:第一是“空”,第二是“转”。 | ||
'''1.佛教说空,空什么?''' | |||
“空”是佛教的标志,佛教也被称为空门,《楞伽经》当中对“空”有全面的阐述。首先就是空什么?空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才能空? | |||
对于空什么的第一种表述,就是“空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这是空的对象。'''佛教说的空,空的是原本不存在,只是凡夫无明所障,误以为的存在。如果原本就存在,那这个存在就没必要空了,而且也空不掉了。'''所以空不是把原先的存在给空掉了,不是把原先的存在变为了不存在,而是空原本就不存在,只是凡夫糊涂,误以为的存在。这就是对空什么的第一种表述,空凡夫以为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 | |||
那么凡夫以为存在,就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所以对空什么的第二种表述就是空什么?空“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 | |||
'''2.二时教法“心境俱空”''' | |||
佛陀二时教法是立足于凡夫境界而说法。因此,在二时教法里,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叫做外境,这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不仅如此,在二时教法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心,注意这也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因此在二时教法里,不仅要空六尘的外境,同时也要空六识的心识,这在二时教法里叫做“心境俱空”,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 | |||
'''3.三时教法“转识成智”''' | |||
既然空的对象是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是凡夫以为的存在而圣者认为不存在。那么引申一下,就是'''圣者认为的存在就不在空的范畴,圣者以为的存在不是空的对象'''。 | |||
'''佛陀三时教法是立足于圣者境界而说法,阿赖耶识是圣者能见,是圣者以为的存在,因此阿赖耶识不是空的对象,不能空'''。因此在三时教法里,如果说空只能空外境,就是空那个“毛”。但是,'''造成凡夫误以为有毛的这个机制,这个阿赖耶识不能空'''。 | |||
因此,'''在三时教法里,空外境不空心识'''。这是唯识的特点,是唯识的殊胜。 | |||
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导致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而凡夫误以为心外有物的虚妄分别又在阿赖耶识熏习下杂染种子。杂染种子的熏习与现行,确实让凡夫误以为有凡夫境界的存在,所以才说它是杂染,不是清净。怎么办?“转”——转染成净。 | |||
三时教法安立阿赖耶识,首先就是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外境(毛)根本不存在。'''对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外境,在三时教法里,空它都是多余的'''。'''在三时教法里外境不存在,而凡夫非误以为外境存在的这个错觉,这个虚妄分别存在'''。因此在三时教法里要做的就是把错觉转为正觉,把分别转为无分别,这就是转染成净,就是转识成智。'''注意是“转”不是“空”,只能转,不能空。''' | |||
==='''四、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绝没有丝毫不同!'''=== | ==='''四、二时教法与三时教法,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绝没有丝毫不同!'''=== | ||
'''1.三时教法里的六识,不同于二时教法里的六识。''' | |||
在二时教法里,这个六识是凡夫当下觉知的凡夫的心,是属于凡夫以为的凡夫境界,因此要空。 | |||
那么在三时教法里,这个六识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时表现出来的分别的功能,就是阿赖耶识,六识与阿赖耶识的关系是海浪与大海的关系。所以三时教法里的六识不能空,要转。 | |||
'''2.三时教法来讲,最终的结果也是“心境俱空”。''' | |||
转染成净之后,没有了杂染种子的现行,也就没有了现行时的分别的功能,六识自然而灭,因此从三时教法来讲,最终的结果也是“心境俱空”。 | |||
因此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对凡夫境界的解构的彻底性上绝没有丝毫不同,解构的都是彻彻底底,没有留一丁点的尾巴。 | |||
'''3.总结一句话,二时教法的修行,核心是“空”;三时教法的修行,核心是“转”。''' | |||
=='''经文部分'''== | |||
{{L2:1-3/013梵}} | |||
{{L2:1-3/013繁}} | |||
{{L2:1-3/013简}} |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