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2
个编辑
楞伽经导读>Admin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叫作”为“叫做”) |
||
(未显示8个用户的14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楞伽经》导读005''' | '''《楞伽经》导读005'''——'''1-01-02 境界自心现''' | ||
''' | == '''核心点:''' == | ||
1.三时教法的核心:“境界自心现”。 | |||
2.大乘修行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 | |||
3.凡夫和圣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见道。 | |||
''' | == '''内容提要''' == | ||
=== '''一、三时教法的核心:“境界自心现”''' === | |||
1.佛陀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凡夫众生能够很好的知道“境界自心现”这样一个法义。 | |||
2."境界"对应的梵文词是gocara。实叉难陀译作"境界",有的翻译家译作"行处"。行处就是行走到的地方,是指心行走到的地方,就是心的所到之处。 | |||
凡夫的心的行处就是凡夫用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到的种种的事物,这就是对凡夫而言的境界。 | 凡夫的心的行处就是凡夫用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到的种种的事物,这就是对凡夫而言的境界。 | ||
3."现"对应的梵文是dṛśya,就是显现的意思。 | |||
“境界自心现”,就是凡夫所感知到的种种事物,无非是自己的心的显现而已。注意是显现,不是产生。境界既然是心的显现,就说明它们不是心外的某种真实的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 | “境界自心现”,就是凡夫所感知到的种种事物,无非是自己的心的显现而已。注意是显现,不是产生。境界既然是心的显现,就说明它们不是心外的某种真实的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 | ||
'''二、大乘修行五位:''' | === '''二、大乘修行五位:''' === | ||
[[文件:005大乘修行5位.png|1024px|缩略图|中|替代=|无]] | [[文件:005大乘修行5位.png|1024px|缩略图|中|替代=|无]] | ||
第33行: | 第28行: | ||
大乘修行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 | 大乘修行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 | ||
1.资粮位:准备资粮,是准备工作。 | |||
2.加行位:资粮具足了,准备冲刺见道,冲刺过程叫加行位。 | |||
3.见道位:见道了,道是道路,见到了通向成佛的道路。 | |||
4.修道位:在通向成佛的大道上努力的修行,就是修道位。 | |||
5.证道位:沿着这条大道修行到最后的终点,就是证道位、成佛。 | |||
6.五个修行阶段分为两类: | |||
一类是:资粮位、加行位和修道位,都可以用一个线段来表示,因为它是一个渐修的过程。 | 一类是:资粮位、加行位和修道位,都可以用一个线段来表示,因为它是一个渐修的过程。 | ||
第49行: | 第44行: | ||
第二类是:见道位和证道位,都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因为它是刹那的顿证,不是渐进的过程。 | 第二类是:见道位和证道位,都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因为它是刹那的顿证,不是渐进的过程。 | ||
'''三、凡夫与圣者''' | === '''三、凡夫与圣者''' === | ||
1.在五位当中,见道位是第一个关键点、转折点、分水岭。见道之前的修行者是凡夫。见道之后的修行者,就叫做圣者。 | |||
2.凡夫的心的行处、境界,是凡夫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 | |||
3.佛陀告诉我们,圣者的心的行处是真如。真如是圣者、佛陀才能亲证的真正的真实性,凡夫见不着,只有圣者能见、能证。能见和能证是两件事,见到真如和最终证得真如是有区别的。 | |||
=='''经文'''== | |||
{{L2:1-1/001梵}} | |||
{{L2:1-1/001繁}} | |||
{{L2:1-1/001简}} | |||
<noinclude>==注释==</noinclude> |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
[[Category: |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