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
第1行: |
第1行: |
| '''《楞伽经》导读064'''
| |
|
| |
| '''2-08-04如法修行'''
| |
|
| |
| == 内容提要 ==
| |
|
| |
| === 一、什么是大乘佛法的修行 ===
| |
|
| |
| 大乘佛法的修行,不是压制前六识,以“不思不想”为修行。修什么都不想,至多修成“无想定”,而“无想定”是佛陀在经中反复批评的假解脱。入手修行大乘法,不仅不是不想,反而是要想,要观察,要思惟。只不过是在佛陀“了境如幻,自心所现”的正见指导下的观察和思惟,就是上一讲讲的,以两种观察,做五种思惟。
| |
|
| |
| 以至于“如是思惟,恒住不舍”,怎样才是“恒住不舍”呢?就是一天24小时,念念皆住于这个思惟。这个“如是思惟,恒住不舍”,就是加行位的修行,就是加行位修行的定境。
| |
|
| |
| === 二、“大慧,此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二种平等”。 ===
| |
|
| |
| 能够做到“如是思惟,恒住不舍”,不久就一定能够证得“生死与涅槃”的平等的境界。
| |
|
| |
| “生死与涅槃”是一对相待的名言,是因为凡夫以为生死很真实,而且真实的生生死死之中的痛苦也很真实。这时,佛陀为度化众生的方便,权且告诉众生有一个生死之外的清净安乐的涅槃境界,只要舍生死入涅槃,就可以解脱一切苦厄。有的众生信以为真,入涅槃得自我解脱,这就是声闻乘的阿罗汉。但是大乘佛法“了境如幻,自心所现”,以两种观察,做五种思惟,而且恒住不舍,不久就可以亲证到,原来生死并不真实;原来生死如梦,生死如幻;原来生生死死不过是一场错觉。既然生死并不真实,哪里还会有生死之外的涅槃?既然生死如梦,醒即解脱,哪里还需用一个生死之外的涅槃来对治生死?“生死与涅槃”无非都是假安立的名言,“生死与涅槃”其实平等不二,这个也叫作“有寂无别”。“有”是有无的“有”,表示生死;“寂”就是寂静、寂灭的“寂”,表示涅槃。'''“有寂无别”,就是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与涅槃无二无别。'''
| |
|
| |
| 如果“如是思惟,恒住不舍”,猛然证悟“有寂无别”,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见道位的境界。那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如果能够“如是思惟,恒住不舍”,不久就能见道。所以大家要有信心,见道并不难。见道之后进入修道位。
| |
|
| |
| '''《楞伽经》导读064''' | | '''《楞伽经》导读064''' |
|
| |
|
第79行: |
第59行: |
| '''大家注意,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的一个特点是“行无相道”。这个相是“外相,就是没有nimitta。登八地到成佛的修行的一个特点是“绝众影像”,这个影像是“似相”,就是没有ābhāsa。不理解nimitta和ābhāsa,分不清nimitta和ābhāsa的区别,就不可能学懂佛陀三时教法。''' | | '''大家注意,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的一个特点是“行无相道”。这个相是“外相,就是没有nimitta。登八地到成佛的修行的一个特点是“绝众影像”,这个影像是“似相”,就是没有ābhāsa。不理解nimitta和ābhāsa,分不清nimitta和ābhāsa的区别,就不可能学懂佛陀三时教法。''' |
|
| |
|
| | | == 梵汉经文: == |
| | | {{L2:2-8/003梵}} |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 {{L2:2-8/003繁}} |
| | | {{L2:2-8/003简}} |
|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 |
| | |
| === 四、“绝众影像,成就智慧,证无生法,入金刚喻三昧,当得佛身”。 ===
| |
| | |
| 下面进入“五位三阶段”的第三阶段的修行,就是修道位,从登第八地到最终成佛的修行。
| |
| | |
| '''“绝众影像”''',这里的影像,梵文就是ābhāsa,就是“似相”。这句经文就是进入“自心”全然是“无似相”的境界。前面的课程里讲过,从七地登八地的标志就是证“无似相”。
| |
| | |
| '''“成就智慧”''',这个智慧,梵文是prajñā。在前面讲七种第一义的时候,实叉难陀把prajñā译作“慧”,就是译为“智”的那个jñāna的加强形态。也就是把功能从主要是转染成净的“智”,变为攀缘真如的“慧”。
| |
| | |
| '''“证无生法”''',登八地菩萨证“无生法忍”。彻底证无生法,就是登八地时的证两重无生。证哪两重无生?如果还不清楚,请复习前面讲过的相关内容。
| |
| | |
| '''“入金刚喻三昧”''',金刚喻三昧是成佛前的最后时刻的定境。
| |
| | |
| '''“当得佛身”''',就是成佛了。
| |
| | |
| 由于从登八地到成佛,这第三段的修行,离凡夫的修行比较远。因此,只用了五个简短的句子概括性地描述,更简洁的表达就是'''“证真实义,入三昧乐”'''。
| |
| | |
| === 五、两重无相:无nimitta和无ābhāsa ===
| |
| | |
| '''大家注意,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的一个特点是“行无相道”。这个相是“外相,就是没有nimitta。登八地到成佛的修行的一个特点是“绝众影像”,这个影像是“似相”,就是没有ābhāsa。不理解nimitta和ābhāsa,分不清nimitta和ābhāsa的区别,就不可能学懂佛陀三时教法。'''
| |
| | |
|
| |
|
| |
|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
|
| |
|
|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 |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