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导读112/内容提要”的版本间差异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楞伽经》导读112''' 2-47-01世俗第一义第三无因生 ==内容提要== 第二品第47段 【偈颂】: ===1、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心为境所缚,觉想智随转,无相最胜处,平等智慧生。=== 1.1、“心为境所缚”的“心”,梵文是citta,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 1.2、“境”梵文是viṣaya,是外境,是凡夫误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 1.3、“觉想智随转”的“智”,梵…”)
 
 
第151行: 第151行:
{{L2:2-47/010繁}}
{{L2:2-47/010繁}}
{{L2:2-47/010简}}
{{L2:2-47/010简}}
{{L2:2-47/011梵}}
{{L2:2-47/011繁}}
{{L2:2-47/011简}}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辅导]]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Category:楞伽经内容提要]]

2022年3月21日 (一) 21:39的最新版本

《楞伽经》导读112

2-47-01世俗第一义第三无因生

内容提要

第二品第47段

【偈颂】:

1、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心为境所缚,觉想智随转,无相最胜处,平等智慧生。

1.1、“心为境所缚”的“心”,梵文是citta,是圣者能见的凡夫心。

1.2、“境”梵文是viṣaya,是外境,是凡夫误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

1.3、“觉想智随转”的“智”,梵文是jñāna,是圣者能见的圣者心。这里的“圣者”是指见道后的初地到七地的菩萨。

1.4、“觉想”梵文是tarka,就是凡夫的思量、臆度、计度。

1.5、“无相最胜处”的“无相”,梵文是nirābhāsa,是无似相,是登第八地菩萨的境界。

1.6、“平等智慧生”的“智慧”,梵文是prajñā,就是加强的jñāna,是登八地之后攀缘真如的“正智”。

【阐述】:这个偈颂短短4句话,把从凡夫到成佛的境界,以立足于圣者境界的角度全都概括进去了。

第一句“心为境所缚”,就是“心”总是与外境相关联,这是见道前凡夫的特征。

第二句“觉想智随转”,就是在凡夫的思量、计度之中,“智”转起了,这是见道后初地到七地菩萨的境界,就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

第三句和第四句“无相最胜处,平等智慧生”,就是在殊胜的“似相”都没有之处,这就是登第八地到成佛的境界,这时攀缘真如的智慧生起了。

1.7、三个核心词:citta、jñāna和prajñā,请回顾第二品第7段经文,第一讲中的“七种第一义”的前三种第一义,这三个词对应着大乘修行的三个阶段。

2、在妄计是有,于缘起则无,妄计迷惑取,缘起离分别。

【阐述】:偈颂体,由于有音节数量的限制,所以用词都非常简洁,要结合教理才能准确解读。

2.1、遍计所执自性在凡夫认知中是存在的,但在圣者能见的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不存在的。以迷惑执取而成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成立无分别。

2.2、“迷惑”,梵文是bhrānti,就是凡夫误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

【阐述】:就是把生翳病的眼睛显现的似毛之影误执为的心外之毛,执取心外有物而成遍计所执自性。而佛陀安立圣者能见的依他起自性,目的就是解构凡夫的虚妄分别!

【特别强调】:

(1)、安立依他起自性,不是在为凡夫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寻找存在的依据;不是阿赖耶识杂染种子现行出了心外世界。

(2)、恰恰相反,佛陀安立依他起自性是为了告诉凡夫,以为心外存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3)、凡夫以为心外有物,而执取心外之物的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分别”是虚妄的。

(4)、安立依他起自性,目的是转分别的“识”,为无分别的“智”。

3、种种支分生,如幻不成就,虽现种种相,妄分别则无。

3.1、第一句梵文是:vividhāṅgābhinirvṛttyā,实译“种种支分生”,但从这个偈颂整体上不好理解“支分”aṅga这个词在这里的法义。

3.1.1、这个偈颂在《楞伽经》的第十品中再次出现,是第296颂。在那里,这第一句的梵文是:vividhāgatir hi nirvṛttā,“支分”aṅga被gati替换了,gati是“去”或“灭”的意思。

3.1.2、翻译为:“种种去与来”,或“种种生与灭”,指的就是凡夫以为的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按照这第十品第296颂的梵文来理解,法义就清晰了。

3.2、这个偈颂可以理解为:生生死死的轮回如同幻术,是不成立的。在这个如幻的轮回之中,分别种种的心外之相,也是不存在的。

4、彼相即是过,皆从心缚生,妄计者不了,分别缘起法。

4.1、此偈颂也出现在第十品,是第297颂。与这里相比,梵文在文法变格上有一点不同。

4.2、意思是:只要认为有外相(nimitta)的存在,就是错误的,心就会有束缚。

4.3、遍计所执自性是以无知,而依他起自性所起分别。

【阐述】:就是依他起自性杂染种子显现似相(ābhāsa),而凡夫无知,将似相(ābhāsa)妄想分别为外相(nimitta),这就是遍计所执自性。

5、此诸妄计性,皆即是缘起,妄计有种种,缘起中分别。

5.1、遍计所执自性的心外之物,其实仅仅是依他起自性的显现。

5.2、种种遍计所执自性,都是在依他起自性中的分别。

6、世俗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计是世俗,断则圣境界。

6.1、只有世俗和第一义,没有世俗与第一义之外的第三者存在的原因。也就是只有世俗和第一义,没有第三者。

6.2、遍计所执自性就称为“世俗”,断除了遍计所执自性,就证入圣者境界。圣者境界就是“第一义”。

【阐述】:断世俗就是破增益,证圣境就是补损减,没有第三件事,绝没有第三件事!

7、如修观行者,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计相如是。

7.1、对于修观行者来说,凡夫心外种种事物并没有差别,显现为同一件事——就是“心识”的显现。

7.2、因为心外种种事物根本不存在,只是对“心识”的显现的妄计分别相而已。

8、如目种种翳,妄想见众色,彼无色非色,不了缘起然。

8.1、如同被生翳病的人,分别妄想种种所见之色。

8.2、这所见之色不是色,翳影也不是色。同样地,被无智者分别妄想依他起自性,也是这样。

9、如金离尘垢,如水离泥浊,如虚空无云,妄想净如是。

【阐述】:这一偈颂是对证唯识性时的境界的描述,用了三个比喻。

9.1、清净遍计所执自性,也就是真切地领受遍计所执自性从来、压根不存在,

这时的境界:

9.1.1、如同纯洁的金子。

9.1.2、如同去除了污浊的清水。

9.1.3、如同万里无云的晴空。

10、无有妄计性,而有于缘起,建立及诽谤,斯由分别坏。

10.1、这一偈颂在第十品,第305颂再现,两处梵文略有差异,互参。

10.2、遍计所执的事物不存在,存在的是依他起。

10.3、没有了妄想分别,也就是“转识成智”了,凡夫的增益和损减也就消失了。

梵汉对照

tatredam ucyate |


【求譯】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譯】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實譯】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求译】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实译】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cittaṃ viṣayasaṃbandhaṃ jñānaṃ tarke pravartate |

nirābhāse viśeṣe ca prajñā vai saṃpravartate || 180 ||


【求譯】心縛於境界,覺想智隨轉,

    無所有及勝,平等智慧生。

【菩譯】心依境界縛,知覺隨境生;

    於寂靜勝處,生平等智慧。

【實譯】心爲境所縛,覺想智隨轉,

    無相最勝處,平等智慧生。


【求译】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

    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菩译】心依境界缚,知觉随境生;

    于寂静胜处,生平等智慧。

【实译】心为境所缚,觉想智随转,

    无相最胜处,平等智慧生。


parikalpitasvabhāvo ’sti paratantre na vidyate |

kalpitaṃ gṛhyate bhrāntyā paratantraṃ na kalpyate || 181 ||


【求譯】妄想自性有,於緣起則無,

    妄想或攝受,緣起非妄想。

【菩譯】妄想分別有,於緣法則無;

    取虛妄迷亂,不知他力生。

【實譯】在妄計是有,於緣起則無,

    妄計迷惑取,緣起離分別。


【求译】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

    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菩译】妄想分别有,于缘法则无;

    取虚妄迷乱,不知他力生。

【实译】在妄计是有,于缘起则无,

    妄计迷惑取,缘起离分别。


vividhāṅgābhinirvṛttyā yathā māyā na sidhyati |

nimittaṃ hi tathā citraṃ kalpyamānaṃ na sidhyati || 182 ||


【求譯】種種支分生,如幻則不成,

    彼相有種種,妄想則不成。

【菩譯】種種緣生法,卽是幻不實;

    彼有種種想,妄分別不成。

【實譯】種種支分生,如幻不成就,

    雖現種種相,妄分別則無。


【求译】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

    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菩译】种种缘生法,即是幻不实;

    彼有种种想,妄分别不成。

【实译】种种支分生,如幻不成就,

    虽现种种相,妄分别则无。


nimittaṃ dauṣṭhulyam ayaṃ bandhanaṃ cittasaṃbhavam |

parikalpitaṃ hy ajānānaṃ paratantrair vikalpyate || 183 ||


【求譯】彼相則是過,皆從心縛生,

    妄想無所知,於緣起妄想。

【菩譯】彼想則是過,皆從心縛生;

    愚癡人無智,分別因緣法。

【實譯】彼相卽是過,皆從心縛生,

    妄計者不了,分別緣起法。


【求译】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

    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

【菩译】彼想则是过,皆从心缚生;

    愚痴人无智,分别因缘法。

【实译】彼相即是过,皆从心缚生,

    妄计者不了,分别缘起法。


yad etat kalpitaṃ bhāvaṃ paratantraṃ tad eva hi |

kalpitaṃ hi vicitrābhaṃ paratantre vikalpyate || 184 ||


【求譯】此諸妄想性,卽是彼緣起,

    妄想有種種,於緣起妄想。

【菩譯】此諸妄想體,卽是緣起法;

    妄想有種種,衆緣中分別。

【實譯】此諸妄計性,皆卽是緣起,

    妄計有種種,緣起中分別。


【求译】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

    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

【菩译】此诸妄想体,即是缘起法;

    妄想有种种,众缘中分别。

【实译】此诸妄计性,皆即是缘起,

    妄计有种种,缘起中分别。


saṃvṛtiḥ paramārthaś ca tṛtīyaṃ nāstihetukam |

kalpitaṃ saṃvṛtir hy uktā tac chedād āryagocaram || 185 ||


【求譯】世諦第一義,第三無因生,

    妄想說世諦,斷則聖境界。

【菩譯】世諦第一義,第三無因生;

    妄想說世諦,斷則聖境界。

【實譯】世俗第一義,第三無因生,

    妄計是世俗,斷則聖境界。


【求译】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

    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菩译】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

    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实译】世俗第一义,第三无因生,

    妄计是世俗,断则圣境界。


yathā hi yogināṃ vastu citram ekaṃ virājate |

na hy asti citratā tatra tathā kalpitalakṣaṇam || 186 ||


【求譯】譬如修行事,於一種種現,

    於彼無種種,妄想相如是。

【菩譯】譬如修行者,一事見種種;

    彼法無種種,分別相如是。

【實譯】如修觀行者,於一種種現,

    於彼無種種,妄計相如是。


【求译】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

    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菩译】譬如修行者,一事见种种;

    彼法无种种,分别相如是。

【实译】如修观行者,于一种种现,

    于彼无种种,妄计相如是。


yathā hi taimiraiś citraṃ kalpyate rūpadarśanam |

timiraṃ na rūpaṃ nārūpaṃ paratantraṃ tathābudhaiḥ || 187 ||


【求譯】譬如種種翳,妄想衆色現,

    翳無色非色,緣起不覺然。

【菩譯】如目種種瞖,妄想見衆色;

    瞖無色非色,無智取法爾。

【實譯】如目種種翳,妄想見衆色,

    彼無色非色,不了緣起然。


【求译】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

    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

【菩译】如目种种瞖,妄想见众色;

    瞖无色非色,无智取法尔。

【实译】如目种种翳,妄想见众色,

    彼无色非色,不了缘起然。


haimaṃ syāt tu yathā śuddhaṃ jalaṃ kaluṣavarjitam |

gaganaṃ hi ghanābhāvāt tathā śuddhaṃ vikalpitam || 188 ||


【求譯】譬如鍊眞金,遠離諸垢穢,

    虛空無雲翳,妄想淨亦然。

【菩譯】如眞金離垢,如水離泥濁;

    如虛空離雲,眞法淨亦爾。

【實譯】如金離塵垢,如水離泥濁,

    如虛空無雲,妄想淨如是。


【求译】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

    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菩译】如真金离垢,如水离泥浊;

    如虚空离云,真法净亦尔。

【实译】如金离尘垢,如水离泥浊,

    如虚空无云,妄想净如是。


nāsti vai kalpito bhāvaḥ paratantraś ca vidyate |

samāropāpavādaṃ hi vikalpanto vinaśyati || 189 ||


【求譯】無有妄想性,及有彼緣起,

    建立及誹謗,悉由妄想壞。

【菩譯】無有妄想法,因緣法亦無;

    取有及謗無,分別觀者見。

【實譯】無有妄計性,而有於緣起,

    建立及誹謗,斯由分別壞。


【求译】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

    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菩译】无有妄想法,因缘法亦无;

    取有及谤无,分别观者见。

【实译】无有妄计性,而有于缘起,

    建立及诽谤,斯由分别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