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生命观与四重二谛”的版本间差异

来自楞伽经导读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讨论 | 贡献
(创建页面,内容为“='''净名百科'''= 生命观和四重二谛的联系在于,学习四重二谛,解构凡夫生命观中对凡夫自以为的生命的执著,可以证悟佛法的法身慧命。四重二谛是阐述佛陀二时教法“缘生缘起”的解构模式,通过四重“二谛”平滑解构、次第消融凡夫对生命的实有见,解构成为空性见。也就是通过四重二谛空掉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生死,证得凡夫境界无生,也…”)
 
(没有差异)

2023年7月3日 (一) 23:10的最新版本

净名百科

生命观和四重二谛的联系在于,学习四重二谛,解构凡夫生命观中对凡夫自以为的生命的执著,可以证悟佛法的法身慧命。四重二谛是阐述佛陀二时教法“缘生缘起”的解构模式,通过四重“二谛”平滑解构、次第消融凡夫对生命的实有见,解构成为空性见。也就是通过四重二谛空掉圣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的生死,证得凡夫境界无生,也就是证得大乘佛法的第一重无生。而佛法生命观实为“无生观”,即凡夫境界一切法无生,凡夫自以为的生命从来、根本就没有!佛法生命观真正要追求的是法身慧命,佛法生命观讲圣者证得的真正的生命是法身慧命。只有彻底泯灭二边,消融凡夫自以为的真实,才能证空性、见实相。因此,四重二谛的建立是对凡夫心中生命观实有见的次第消融、平滑解构,是末法时期度化众生的巨大的方便善巧,而佛法认为的真正生命则是摆脱对生死的执著,证得圣者证悟的法身慧命。二时教法权便中观的四重二谛是平滑解构、次第消融凡夫实有见的巨大的方便善巧,这是接引众生的方便。但是不能因为讲四重二谛的权便中观,而忽略了泯灭二边的究竟中观。 空性是以什么都没有、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空性是佛陀为度化众生而假施设的名言。空性是为引领众生开悟。空性是破不是立。空性是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不是给凡夫自以为的真实找原因。空性不是解释凡夫境界存在的本质。空性是解构凡夫境界的现象和本质。二时教法中证悟空性有两个路径,一个是渐法权便中观四重二谛第四重二谛胜义谛的境界证空性,另一个是顿法究竟中观彻底泯灭二边证空性。空性指遍计所执自性根本不存在的特征。空性不是有无相待之中相对于有的无而是远离有无相待的绝待的无。空性不是从有变成没有的无。空性也不是在默认存在的前提下而再去讨论有无的无。空性是指原本就根本从来没有存在过。

参见

注释